大陸琉璃之鄉老手藝! 「熱成型」手工開出新花

琉璃工藝品琳琅滿目、手藝人匠心獨具、參觀者絡繹不絕……這是記者近日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幾家琉璃工廠中看到的場景。(圖/新華社)

▲博山陶瓷琉璃藝術中心中展出的琉璃工藝品。(圖/新華社)

本報訊

琉璃工藝品琳琅滿目、手藝人匠心獨具、參觀者絡繹不絕……這是記者近日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幾家琉璃工廠中看到的場景。

大陸明代古籍《青州府志》中記載:「琉璃器,出顏神鎮,以土產馬牙、紫石為主,光瑩可愛。」古書中提到的顏神鎮,即為今日的博山區,這裡被稱為「大陸琉璃之鄉」。

博山的琉璃自唐代開始成批生產,到明代時已初具規模,至清代,已成為大陸琉璃製作中心。在這裡,琉璃產業經歷了上千年的傳承與革新。

在博山一家從事琉璃加工的工廠西冶工坊內,琉璃手工藝人李大喜正在製作水墨琉璃瓶。從上千攝氏度高溫窯爐中取出原材料後,要不斷通過鐵管吹氣進行琉璃塑形,然後回到窯爐中烘烤。之後,還要將琉璃取出來進行下一步的形狀調整,整個過程大約要反復幾十次才能讓琉璃初步成型。

李大喜說,大陸的古法琉璃傳承至今主要有5種工藝,分別是「熱成型」「內畫」「雕刻」「燈工」和「雞油黃」,而他所做的,只用了「熱成型」這一種工藝。「僅是這一項工藝的學習和實踐,就用了近十年時間。」李大喜說。

由於古法琉璃對手藝人技巧的要求高,加上琉璃製作耗時長,大陸琉璃的傳承在近現代也曾遭遇幾番波折。西冶工坊董事長李志剛告訴記者,上個世紀以來,由於戰爭等原因,很多流傳千百年的大陸琉璃古法工藝近乎失傳。

為了能讓老手藝重新煥發活力,近年來,博山區開始將陶瓷和琉璃產業打造成區內品牌產業,大力保護和推動陶琉產業發展,鼓勵企業工藝創新。

記者在西冶工坊的生產基地看到,這裡新工藝、新配色層出不窮,除了用於觀摩的藝術品外,琉璃牆、琉璃微縮景觀等與現代創意相融合的琉璃產品已非常成熟,實用性和觀賞性都很強。

李志剛告訴記者,近年來,博山的琉璃企業已把瀕臨失傳的套料、攪料、抅料、垛料、古法撐制鼻煙壺等工藝重新發掘出來,並且每年都可以推出新花色、新品種上百件,設計造型上千件。

此外,博山區還支持當地的琉璃大師們成立工作室,給予他們充分的空間進行創作。「近幾年很多琉璃手工藝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發設計的創新上,琉璃這項古老的工藝,已經開始與水墨畫、油畫進行了融合。」琉璃大師徐月柱說。

「古老的琉璃藝術要傳承下去,就不能墨守成規。沒有創新,就沒有傳承。我們不斷汲取其他藝術形式和傳統文化的營養,在繼承中發展,在創新中傳承,才有了現在紅紅火火的琉璃市場。」徐月柱說。

除了工藝上的創新,博山區還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當地許多琉璃工廠已經成為大陸多所美術學院的定點教學實踐基地,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等美術院校的學生,每年都會來此學習實踐琉璃製作。

如今,博山的琉璃產品已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行走博山,曾經的古街道再次重現琉光璃彩的歷史記憶,工廠裡琉璃爐膛火焰生生不息,傳承千年的琉璃歷史還將在這裡綿延。(新聞來源:新華社港台部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