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智強
摘自:台灣商務出版《最陌生的鄰居:韓國》
●精選書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南北韓邊境,但處於北韓境內的金剛山特區裡,一間偌大的大廳擠滿了來自南北韓兩邊的離散家屬。「我好想你啊!」「能再見到你真是太好了!」「沒想到我們還能再見面!」分離多年後再相聚而痛哭失聲的狀況,充滿著金剛山會面所的大廳。
南韓及北韓在2015年10月,舉辦了韓戰結束後的第20次兩韓離散家屬見面會,見面後雙方親屬嚎啕大哭的景象,一次比一次劇烈。因為時間慢慢流逝,也表示他們分離的時間越來越久,再加上許多長者漸漸凋零,讓他們想要在生前跟自己分離多時的骨肉再次見面,也越來越難了。
在1953年7月27日韓戰結束後,一直到1983年,當時北韓領導人金正日與南韓大統領全斗煥雙方決定,互派代表進行一連串的談判。最後達成兩韓共同舉辦歷史性兩韓離散家屬見面會的共識,從此之後,斷斷續續,到朴槿惠政府與金正恩政府協商後舉辦的見面會,已經是第20次了。
兩韓與兩岸對「統一祖國」情節的差別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常會有人拿兩岸跟兩韓比較,但其實兩者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兩者人民對自己的期許不同之外,地理位置的差異也是讓兩岸、兩韓關係發展迥異的重要因素。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中國跟台灣一個大一個小,但是有台灣海峽相隔;而南北韓的規模相當,但兩邊卻只有一線之隔,隨時都有擦槍走火的可能。台灣人對於兩岸統一的看法,因為時光飛逝不停地改變。那麼,南韓人對朝鮮半島祖國統一的看法是什麼呢?是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統一、讓離散家屬得以團圓,還是希望維持現狀,你不犯我、我不犯你就好了呢?
在2013年我剛進入韓國的NGO工作時,其中一位資深的大哥在一次聚會中,因為多喝了幾杯酒,大聲地對我這位剛到公司的台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北韓很好,我很喜歡北韓,李明博政府爛透了!我們應該要快點統一啊!」旁邊的同事們也沒有出言制止,在一旁笑笑地繼續喝酒談天,雖然我的臉上沒有出現太多表情變化,但心中的疑問卻不斷浮現:「喔!所以不是所有韓國人都討厭北韓啊~」、「哇!這樣說不會被其他人白眼嗎?」、「嗯……我記得在韓國公開讚揚北韓政府不是違法的嗎?」大哥的熱情讓剛到韓國的我,對韓國民間的政治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變。
大多數的台灣人其實已經習慣南北韓分治的情形了,所以對於韓國人渴望兩韓統一的情節,並不熟悉;而韓國人對兩岸之間因為分治久了,台灣民間的期望開始出現轉變,也一無所知。有一次在跟韓國朋友聊天時,談到越來越多台灣人希望維持現狀甚至是獨立時,這位大姐隨即以感到不可思議的表情看著我:「真的嗎?當然要統一啊!台灣人怎麼會這麼想呢?」當然,我後來也跟這位朋友稍微講解了兩岸之間的近況和發展,但我還是可以感覺到她心中仍堅持兩岸及兩韓未來統一是必然,現狀只是暫時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韓都說統一祖國,那「祖國」是哪一國呢?
兩韓要怎麼統一呢?要談統一之前,我們先來談談分裂。很多人都以為是韓戰將南北韓分裂成兩個國家,但是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後,朝鮮半島就被美國山姆大叔跟蘇聯大鬍子給瓜分成南北兩邊了。當時有很多韓國人都不希望順從美蘇的意志,反對朝鮮半島分裂。其中,南韓人稱為國父的金九,就是強力反對朝鮮半島一分為二的強力提倡者。
金九在二戰時加入位於上海的抗日游擊隊,雖然跟金日成在中國東北組織的共產抗日部隊不同,但是兩邊主要的訴求都是抗日復國,而且這個「國」,是一個統一的韓國(或高麗),完全沒有南北分治的想法。
所以在美蘇強權準備分裂「祖國」的迫切危機之下,金九寫了一篇「向三千萬同胞泣訴」感人肺腑的公開信,呼籲國人阻止國家分裂,並且北上進入北韓,與金日成見面討論統一大業。最後他回到南韓,與當時美國支持的李承晚展開選戰,但最後戰敗。而金九也在敗選後不久(1949年)遭到暗殺(不少人暗指是李承晚為了肅清政敵而痛下殺手)。隔年韓戰(1950年)爆發,美國及中共都介入戰爭,讓朝鮮半島統一多了外國勢力直接介入,情況變得更加複雜。因此,對韓國人來說,祖國統一之路,越來越遠。
兩韓統一要怎麼統呢?
南北韓政府在韓戰結束後,都陸續提出過自己的統一方案,並且積極宣傳及交流。南韓政府最早曾提出「南北聯合」的方案,南北聯合這個機構有點類似國際上的「國協」或「邦聯」的型態(類似比現今更鬆散的歐盟),希望兩韓在統一之前,經過互動及和解,達成統一的目標。
而北韓金日成在1980年所提出的「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則是另外一種統一的方案。金日成希望雙方政府在互相承認對方的存在之後,共同成立一個民族統一聯邦政府,並且在一部統一的聯邦憲法底下,組織南北最高民族議會,代表立法機構;而只有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是對外的外交實體,不會有兩個韓國的狀況出現。
但兩邊都對對方提出的議案不滿意,認為自己的方案比較妥當,雖然在這中間有過幾次談判,但最後都沒有結果。其中兩韓接觸的其中一次高潮是在2000年6月,因為金大中的「陽光政策」, 讓金大中大統領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在平壤進行了歷史性的高峰會,並簽署了「南北共同宣言」,發展「開城工業區」,設立「金剛山觀光特區」,使兩韓之間的關係進入前所未有的合諧。而繼任者盧武鉉也跟著金大中的腳步執行陽光政策,展開了一系列不曾有過的合作,並企圖建設一條連間平壤跟首爾之間的鐵路,也再度前往平壤會見金正日,討論兩韓之間的合作,進一步達到共同的目標「祖國統一」。
但很可惜,這些努力後來都因為一些意外事件讓雙方的信任破產、猜忌升高,最後不但鐵路沒建成,金剛山特區及開城工業區還都關掉了。但這些政策上的改變,有沒有影響到韓國人對兩韓統一的看法呢?還是都只是政府在談自己的,百姓的看法跟政府完全背道而馳?
註:陽光政策是一項由金大中總統提出的兩韓政策,希望以和平的方式來進行兩韓交流,進而達到未來統一的目的。政策的名稱源自於《伊索寓言》中的「北風與太陽」:北風與太陽比賽誰能將路人的外套脫下來,北風使盡全力吹風,但路人的外套不但沒有被吹掉,甚至還將衣服穿得更緊。而太陽則是反其道而行,以溫暖的陽光照耀路人,讓路人感受到暖意,主動將外套脫下來。
★ 本文經台灣商務授權,摘自《最陌生的鄰居:韓國》
★《她們的韓國夢》作者Fion、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何撒娜、專欄作家周偉航、台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董思齊好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