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用工案釀日韓關係陷「戰後最低點」 日媒狠嗆:超出忍耐極限

▲ 南韓最高法院2018年11月29日判決,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須賠償二戰期間的南韓徵用工。(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自2018年年底至2019年年初,陸續有日本企業被南韓法院宣判需賠償二戰期間被強徵的勞工,兩國關係因此不斷惡化。日本法政大學研究所教授、經濟評論家真壁昭夫19日在經濟週刊《DIAMOND》投書指出,南韓政府的態度已經超出日方忍耐的極限。根據《中國時報》,一般認為,日本學者和媒體集體發聲,間接代表日本官方的實際態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真壁認為,日韓關係陷入戰後最低潮,關鍵為南韓最高法院勒令日本企業賠償徵用工一案,可能為日本企業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為保護國內企業,日本政府正準備對南韓採取應對措施,原定5月在首爾舉行的第51屆日韓經濟人會議也被迫延期;南韓商界的危機意識因此升高。

真壁表示,兩國關係惡化的最大原因為南韓國內的反日浪潮,而南韓政治卻無法抑制公眾輿論,「南韓每次政權交替,前總統與其內閣成員都會因收賄及其他罪行被捕;若不聽取公眾意見,就很難維持政府」,南韓國內反日情緒高漲,要在文在寅任內修復兩國關係並非易事。

▲ 判決結果出爐,南韓原告高舉雙手歡呼。(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中提到,南韓政界人士無法向國民宣稱,「賠償問題已經透過《日韓請求權協定》得到解決」,國會議長文喜相及總統文在寅也別無選擇,只能尋求公眾意見。而日本政府似乎也已經放棄對南韓的期待,「日本應專注於冷靜且清楚的向國際社會傳達其主張的合法性,同時增加盟友。」

真壁表示,南韓最高法院的裁決將兩國關係置於戰後最糟糕的境地,也已經違反《日韓請求權協定》,政府卻沒有試圖導正此狀況。南韓徵用工律師團3月表示,將啟動扣押三菱重工在韓資產的程序,甚至考慮扣押其在歐洲的資產,「南韓輿論影響了日本的企業管理,這在日本人的常識中是無法想像的。」

文中指出,截至目前為止,日方盡力保持冷靜,抱持一絲希望,要求韓方根據《日韓請求權協定》進行磋商,但如今已經放棄對南韓接受磋商的期望。若原告律師團申請扣押,日企將遭受「真正的傷害」;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日本政府明確表示,已經列出約100項對策,一旦南韓越線,就會展開報復,包括提高南韓商品關稅、限制半導體相關材料出口,甚至進一步停止匯款、停止發放簽證等,一切都將視韓方的行動而定。

▲ 南韓律師1月前往日本要求新日鐵住金賠償徵用工。(圖/路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日本政府決定,只要原告團體對日企資產展開兌現程序,日本政府就會放棄與南韓的談判,將呼籲根據《日韓請求權協定》中的「爭端解決方案」,與第三國籌組仲裁委員會。

隨著日本著手準備應對措施,南韓商界也開始表現出危機感。南韓知日派則認為, 對日本採取強硬立場與過去的政權相互矛盾,將導致國家失去信譽。真壁提到,文在寅似乎也開始注意到局勢的嚴重性,在1日的「三一運動」100周年紀念儀式上,並未提及日企賠償徵用工問題;3月進行內閣改組時也任命曾在日本工作的南官杓為新任駐日大使。然而,文在寅不得不聽取公眾輿論的情況並未改善,因此很難集中精神恢復日韓關係。

真壁最後表示,「沒有必要為南韓考慮太多,因為企業受到傷害的風險正在增加。日本應努力在國際社會爭取更多盟友,且重要的是冷靜、明確的向國際傳達日方的回應及主張的合法性,得到理解及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