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開嘴硬塞物品更危險!326紫色癲癇日「二不三要」破除癲癇舊迷思

▲326紫色癲癇日盼社會大眾破除迷信關心病友。(示意圖/取自Pixabay,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每年3/26是紫色癲癇日,紫色癲癇日是源自於加拿大一名患有癲癇的小女孩,因為發病後常感到害怕與孤單,希望以自己最喜歡的顏色為代表,發起化紫色憂愁為力量,破除社會對癲癇的迷思,不僅有許多好萊塢、名人共襄盛舉傳遞活動精神,在台灣知名學霸Youtuber博恩今日也分享了「紫色癲癇日」的影片,盼能幫助大眾更了解癲癇,重新認知協助癲癇病患的「二不三要」。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不三要」協助癲癇患者保命口訣

台灣癲癇醫學會理事長周碩彬醫師說明,癲癇是神經科重要的疾病,主要是腦部先天或後天的病變造成腦細胞過度及無秩序性放電所造成的症狀。癲癇可分為局部發作及全面發作(又稱大發作),局部發作是腦部特定區域在放電,所以會出現不同的症狀例如:臉部或肢體局部抽搐、肢體感覺異常、幻聽或幻覺、起雞皮疙瘩、肚子痛等,局部發作時患者大多意識清楚,但顳葉部位發作時病患常會有意識障礙。而全面發作(大發作)常出現眼睛上吊、口吐白沫、全身抽搐、意識喪失等症狀,通常大發作時間約2~5分鐘內會停止,如超過5分鐘則必須立刻送醫,否則長時間過度放電可能造成腦部永久性的損傷。

過去對於癲癇患者大發作時的協助有諸多錯誤迷思,像是要將嘴巴扳開放入硬物以免咬斷舌頭等,這對癲癇患者並沒有幫忙反而造成傷害。這時候應該趕快求救並請別人一起幫忙。

周碩彬建議,若發現病友發病,身邊人應藉由「二不三要」口訣給予協助::「不強行壓制」大腦放電時間過就會自動停止、阻止是沒有用的;「不強行撬開嘴放入硬物」以免反造成口顎部骨折受傷;「要移除周遭危險/尖銳物品」大發作時可能會癱在地上,請協助他們確認環境安全不要受傷;「記錄發作時間並適時叫救護車」通常發作期只有2~5分鐘,若超過5分鐘必須緊急送醫;「協助側躺維持呼吸道順暢」抽搐結束後會癱軟無力,可能伴隨嘔吐、分泌物等,保持側躺可自動流出以免堵塞窒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癲癇非怪力亂神 多數病友與常人無異

早期癲癇被很多人誤會是魔神仔附身、中邪等,因此羞於啟齒、錯失治療機會,對病友而言,無論求學、求職都很困難,經常出現憂鬱、拒絕吃藥的情形!癲癇發作時雖然看起來可怕,但癲癇不是傳染病也不會傷害別人,他們和其他神經科疾病如偏頭痛、中風、帕金森病... 一樣都是腦部疾病,大家不必刻意疏離或躲避,事實上病患如果好好治療,不發作時癲癇朋友和正常人並無不同。

周碩彬進一步指出,癲癇的病因兒童和成人不盡相同,小兒癲癇的主因與基因病變、懷孕過程或生產產程相關疾病有關,小兒癲癇雖然發作年紀較小卻可能會隨著長大而痊癒,許多病友青春期後連藥都不用吃就不再發病。反觀成人癲癇病因往往是因後天的腦外傷、腦血管疾病、腦部感染或腫瘤引發,除部分可接受手術治療外大多需要長期藥物控制。不管兒童和大人癲癇只有少部分會遺傳給下一代而出現症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癲癇並非不治之症 高達6成可獲藥物良好控制

周碩彬指出,目前在台灣癲癇人口約千分之六,高達六成的患者可透過一種或多藥物獲得良好的控制甚至不發病,剩下的三成到四成也可以透過不同外科治療方法如切除病灶、迷走神經刺激術或腦部刺激術等治療,減少發病頻率。由於癲癇療程漫長,如果2年到5年不再發病才能考慮減藥或停藥,因此家人的鼓勵與陪伴也很重要,希望癲癇病友能配合醫囑長期抗戰,並主動與專業醫師討論病況,定期回診、按時服藥,才能有效改善癲癇。

在3/26這一天,希望透過紫色癲癇日,打破大眾對癲癇想像的恐懼、撕去標籤,尊重癲癇只是一般病症,建立大眾對於癲癇症的正確認知觀念,共同創造癲癇友善環境。

▲台灣癲癇醫學會理事長周碩彬醫師。(圖/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