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生長在台灣的人從出生到長大,都需要接種十多種疫苗,然而你知道疫苗的由來嗎?接種疫苗的目的為何?疫苗的種類有哪些?每支疫苗有何不同?為了讓大家能夠正確了解疫苗預防機制,邀請到馬偕楊俊仁醫師來說明正確的疫苗觀念,提升民眾對疫苗的認知,並實踐公共衛生議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簡單來說,接種疫苗來預防疾病就是應用免疫反應的概念。楊俊仁解釋說:「我們把死掉或減毒的致病原等『抗原』製作成疫苗注射進身體,淋巴細胞遇見抗原後產生免疫反應,但因為是無毒或減毒的抗原,所以雖然不會真正致病卻可引發第一次免疫反應,然後藉由第二劑、第三劑疫苗的注射,使體內對特定傳染病產生足夠的免疫力,一旦遇到真正的致病原時,即可立即產生強大的免疫反應而不會發病。」
雖然接種部分劑數疫苗即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但楊俊仁仍建議接種完整的劑數,以獲得更完善的防護。他表示,相較於後續的自然感染,首次原發病毒感染通常會伴隨更嚴重的病症,而且隨著自然感染的次數增加,人體對疾病的防護力會提升,以水痘疫苗為例,施打1劑疫苗後的第2~8年,防護力便會持續下降,因此建議接種第1劑間隔3個月後,或是學齡前要追加施打第2劑。
楊俊仁指出,完整劑數的疫苗接種,目的在於提升防護力,且經過疫苗專家評論(Expert Review of Vaccines)研究發現,接種2劑疫苗比起只接種1劑,可以減少8成再感染率,因模擬自然感染的次數越多,那再次感染的機率與疾病嚴重性可能會降低,以輪狀病毒疫苗為例,完整接種三劑的保護效果最高達9成8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接種疫苗也要考量其必要性,各種疫苗都可能有輕微副作用發生。楊俊仁表示,像是疫苗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有紅腫、硬塊,有些寶寶打完針回家會哭鬧、食慾下降,甚至發燒,但這些都會在一、二天內消失。
「如果為了怕輕微的副作用而不打預防針,其實是因噎廢食或因小失大。」楊俊仁說,雖然醫學上沒有百分之百,但部分副作用僅是個案,除非是因為發燒和其他需要特殊治療的疾病,對於同種疫苗曾有過嚴重反應,如曾危及生命、過敏性休克等,甚至有免疫不全、未接受過治療的結核病患者等,就需要注意跟避免施打疫苗。建議可先咨詢醫生再做判斷。
為傳達正確疫苗觀念,2019年4月做了相關報導,分別是「該不該打疫苗好猶豫?醫呼籲:消滅傳染病的有效方法」,以及「霧煞煞!疫苗單價、多價有啥差異?民眾大哉問醫師來解答」,針對疫苗的預防原理、種類、防禦力以及該不該打疫苗等有詳盡的解說,醫師也在文中提出專業見解,破除民眾對疫苗的錯誤迷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該不該打疫苗好猶豫?醫呼籲:消滅傳染病的有效方法
霧煞煞!疫苗單價、多價有啥差異?民眾大哉問醫師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