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凱力/新竹報導
一名17歲的青少年因大量血便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兒科急診就醫,他從13歲開始就有血便症狀與貧血問題,平時大便習慣良好,肛門檢查沒有肛裂及痔瘡,也沒有直腸、乙狀結腸病變,最後終於在內視鏡下發現一個1.2公分息肉,經內視鏡切除後,血便症狀緩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少年本身沒有大腸息肉及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也曾經在血液科醫師門診追蹤治療缺鐵性貧血,14歲時也接受過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梅克爾憩室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檢查,均沒有發現病灶,此次又發生大量血便,小兒腸胃科醫師診察後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在升結腸有一個1.2公分大的息肉,息肉長得像草莓,看起來像幼年型息肉,病理報告確診就是幼年型息肉。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陳和昇醫師表示,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現的息肉超過95%以上是幼年型息肉。幼年型息肉病理報告為缺陷瘤(hamartoma),多為良性,與成人常見的腺瘤性息肉不同,其症狀多為無痛的鮮血便。幼年型息肉在全段大腸都可能會發生,好發於左側的大腸,大部分位於直腸乙狀結腸。有些醫師會利用乙狀結腸鏡檢查,然而,如果直腸乙狀結腸沒有發現病灶且持續有血便症狀,建議應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絕大多數的幼年型息肉是小於5個的孤立性息肉,如果超過5個以上有可能是幼年型息肉症,若合併有家族史以及口腔黏膜色素沉澱,則有可能是PJ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建議定期接受追蹤檢查。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免費圖庫pixabay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免費圖庫pixabay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