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朋友的反應與行為不如預期,也不能要求他為你的感受負責。(圖/達志示意圖)
文/喬治.戴特
之前提到,你可能會覺得在自己周圍畫一條很寬的邊界,並一直與別人保持距離,這樣最安全。因為每向別人走近一步,就更容易誤解對方與侵犯邊界。沒錯!這表示要遠離他人,不建立親密的關係嗎?當然不是!邊界概念有兩個目標:第一,讓你意識到兩人剛認識或演變成任何關係時,會發生什麼事;第二,一段關係不能再滿足共同需求時,此概念可以提供新的方向。
侵犯邊界通常都是不經意的舉動,源自於非常無害的預設想法,有時則是因為過度輕忽對方的權利與需求,也可以說是不尊重對方的身分與權利,就是「視為理所當然」。假如警覺性夠高,從一開始就能小心經營這段關係、避免說錯話,但這樣還是無法讓避免難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友情,難題通常都在沒說清楚自己的預設想法。就戀愛關係來說,邊界的內容並不總是非常清楚,但戀愛關係中因為雙方比較常接觸,所以化解誤會的機會也更多;但朋友之間就沒這麼多機會,因為雙方見面通常只是為了找樂子。
▲就戀愛關係來說,邊界的內容並不總是非常清楚,但戀愛關係中因為雙方比較常接觸,所以化解誤會的機會也更多。(圖/達志示意圖)
朋友之間的爭執遠比情侶之間少,所以常會以為朋友之間沒爭執,而當真的發生爭執,感覺就會很痛苦。而且不會把爭執當成單一事件,通常會視為常態,並質疑這份友情的本質,有時還會得到這個結論:「原來我們不是朋友。」
請忍住這種衝動。這是因應對方情緒反應的戲劇化、非理性回應,又稱為「失望」。請理性看待,就有可能會發現,你的朋友只是在表達自己的個性而已。透過這個角度,就能繼續享受這份友情。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提醒自己在這種狀況下,你已經帶著特定期望跨過了邊界,就算你朋友的反應與行為不如預期,也不能要求他為你的感受負責。就算你們是朋友,還是有劃清邊界的權利,甚至可以說,正因為他是你朋友,更應該尊重他。
了解上述情況,設定並維持邊界就能夠鞏固你們的關係。如果確立了自己的身分與需求,明白哪些事情可以依賴對方、哪些不行,以及最重要的──他(你也一樣)要為自己的幸福負全責,這樣就等於為這段關係的發展,立下理性基礎,這表示你們可能會分道揚鑣,但就算做不成朋友,起碼也能好聚好散。
本文摘自《重設你的人際邊界》/喬治‧戴特(應用科學碩士、心理學碩士)/大是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