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說話超白目!專家教「這樣做」怒氣秒消...你也常碰鳥事?


▲「應該」這個概念沒什麼用處,世界上不需要有「應該」這件事。(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喬治.戴特

如果要舉出在諮商療程中最常出現的主題、詞句或對白,那就是「其實我應該……。」這話讓我想起一個朋友,他為了追求成長,放棄了一個有極大幫助的研討會(而且已經付了一大筆學費)。之後他說,「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

「應該……」讓人莫名憤怒,因為當時我非常篤定,我應該減肥、應該存更多的錢、應該成為更謙虛的人(我承認自己到現在還在減肥),「應該」這個概念沒什麼用處,世界上不需要有「應該」這件事。「你應該」、「我應該」,是別人對我們的需求(或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而我們無法滿足,或是「覺得」無法滿足。

「我應該」的想法出現的時候,接著請務必自問一句:「是誰說的?」是別人說的,還是自己說的?如果是別人說的,那你接受嗎?如果答案很明顯的是不接受,那就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注意,如果是在爭論法律或者道德觀念,那就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了,最好全盤接受!)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是真的想要戒菸,還是認為自己應該戒菸?有「我應該」的想法,就是在找藉口;更正成「我想要」,才會設法去達成。(圖/達志示意圖)

意識到邊界概念之後,「應該」就會變成一種願望,而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無法認清這點,日子就會很難過,而且永遠感到良心不安。如果你自己認為應該怎樣,其實不是「應該」,而是你「想要」這樣。你可以說「我想要」或「這樣不是很好嗎?」,但千萬別呢喃著「我應該」這三個字。如果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如果不想,就放下吧。

以戒菸為例。你是真的想要戒菸,還是認為自己應該戒菸?是覺得應該讓自己更健康嗎?或是你身邊的人和醫生都建議這樣?還是你真的想要戒菸?有「我應該」的想法,就是在找藉口;更正成「我想要」,才會設法去達成。為什麼這個措辭上的小差別會這麼重要?請繼續往下讀。

你自言自語的時候,表示你失去理智嗎?想一想某個觀點的形成過程:和自己對話、爭論、衡量;先提出正方觀點,再提出反方觀點,最後兩個都否決,然後又想到另一個觀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做決定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內心很掙扎?多數人都不太敢承認,因為好像瘋子一樣。事實上,如果事情不對勁的時候內心沒有自言自語,那才是真的瘋了。自言自語很正常,也是自己的結論或觀點的基礎。請務必掌握接收到的外部資訊、自己的想法和自言自語的方式,因為這會決定你的行為和言語,最終也將定義你的感受。


▲當別人不經大腦說出讓你很難接受的話,也請應用自言自語的概念。(圖/達志示意圖)

刻意引導自己的思路,就能確保自己的言行舉止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比較不會冒犯到別人、或陷入不愉快的情況。重點不是說話之前要三思,而是說話之前要先搞清楚自己的想法。

假設某人說出了不經大腦的想法,讓你很難接受的時候,也請應用自言自語的概念。與其被對方的無知(可能是你自己認為的)惹惱,不如給予對方應有的尊重,因為他不懂得自我對話。自言自語雖然是不可或缺的行為,但麻煩講給自己聽就好,不要公諸於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想避免無意間洩漏不愉快的事情,請記得以下建議:想一下你自己到底在想什麼。

本文摘自《重設你的人際邊界》/喬治‧戴特(應用科學碩士、心理學碩士)/大是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