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全台近日連日高溫,在稍微活動都會汗流浹背的日子裡,有些人白天外出運動,卻能保持一身乾爽,讓多汗族好羨慕。但中醫師提醒,夏天不容易流汗並非好事,可能是因為體內寒氣鬱積過多,影響皮膚毛孔開闔,身體失去了熱度調節機制,也容易引發中暑上身。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開業中醫師歐乃慈表示,排汗不佳者的族群,體質多屬於「寒底」,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感冒未癒,讓寒氣鬱積在體內,抑制散熱功能。寒底民眾有幾項共同特質,怕冷是其中一項,有些人稍微吹到風就會頭痛。也有些人因身體調節能力不好,在高溫下吃到冰冷食物,都會引發腸胃不適反應。
歐乃慈解釋,會造成寒底體質,主要跟感冒治療方式有關。西醫在治療感冒時,都以消滅病毒、細菌為目標,有時還會使用到抗生素,而西藥多偏寒性,雖然一時殺死病毒,但腸道菌叢也跟著改變。由於腸道菌與體質息息相關,若在感冒後未將其調回正性狀態,寒氣持續鬱積體內,也會造體質偏寒。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如何調整寒性體質?歐乃慈建議,感冒時可以讓身體「出一點汗」,若身體不適在可忍受範圍,可以回家休息個一到兩天,讓身體進行自我調節,但若真的頭痛到難以忍受,還是要先尋求醫師協助。
另外,感冒時也切忌吃太多,因為會增加腸胃負擔,進而造成腸胃道菌叢改變,建議等肚子餓的時候再吃一點食物,例如將查、熱粥暖胃即可。
歐乃慈提到,中醫治療寒底,主要是靠「溫藥」調理,但民眾也可以靠自我努力改善,譬如早睡早起、早上9點到太陽下運動,讓身體微微出汗,都是不錯的選擇。因為早上陽氣正旺,曬太陽除了能袪寒,也能讓體內熱能與外界同步,減少中暑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