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罹癌人數國內第一 「關鍵6問」做對治療及術後照護

文/陳蔚承 圖/翻攝自賀一航臉書

資深藝人賀一航3日因大腸癌於醫院病逝,享壽64歲。他曾在2011年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第3期,雖接受手術但拒絕化療,原本健康狀況看似良好,未料如今傳出病逝消息,震驚各界。

國內大腸癌罹癌人數已連續11年蟬聯第一,但有賴於政府推行篩檢,近年已有下降的趨勢,「只要及早發現,大腸癌的存活率其實很高,」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日前於《康健》舉辦的「癌症趨勢論壇」中提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飲食、遺傳 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大腸癌可說是「吃」出來的疾病。紅肉、蛋白質、脂肪的攝取量過多,讓大腸直腸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因此包括肥胖、運動量不足、飲食習慣不佳等都是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另外,大腸癌也跟遺傳因素有關,家族中有大腸癌或有癌症病史的罹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若是有瘜肉病史也會有比較高的危險會得到大腸癌。不過,若是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的病人,因為幾乎在較年輕時就會得到大腸癌,必須提早治療。

其他危險因子如吸菸、環境汙染、慢性腸道發炎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患者,都該提高警覺,「吸菸不僅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會提高治療後復發的可能性,」林春吉說。

注意6大症狀 定期篩檢早期發現 大腸癌不可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篩檢的普及,這兩年發生大腸癌的人數有些微下降的趨勢。林春吉指出,大腸癌第1期治癒率高達9成以上,但第4期僅約1成,因此透過篩檢在早期就發現病灶,或在癌前病變就加以治療,就能降低死亡率甚至預防癌症發生。

如果出現下列症狀就該盡早接受檢查:

1.大便中有血或有粘液
2.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
3.大便變細
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
5.體重減輕
6.貧血

「大家認為,美國和台灣哪國治療大腸癌的治療效果哪個好?」林春吉問。現場民眾一致認為是台灣,但正確答案是美國。為什麼呢?依國健署公布的癌症登記資料與美國比較可以看出,因為美國的大腸癌確診大多為第一、二期,但台灣則是第三、四期居多,因此林春吉呼籲,現在政府補助的4大癌症篩檢中,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相當重要。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兩年接受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可降低大腸直腸癌死亡率近2成。」

大腸鏡也是民眾常使用的篩檢方式,在檢查中如果發現有瘜肉,醫師可以直接移除,就能減少癌變的風險。林春吉提醒,50歲以上的民眾就該接受篩檢,但如果是高風險族群如瘜肉病史、家族史、慢性腸道發炎,要提早接受檢查。

要多久做大腸鏡檢查,要看第一次檢查的結果。如果腸道清得很乾淨或沒有瘜肉,那麼10年做一次即可,但如果瘜肉較大、切片後發現有特殊病變,早期癌變或擔心切不乾淨,那麼可能1~3年就得再追踪。「大腸鏡不用每年做,因為前置準備麻煩,檢查過程中也有腸穿孔、出血等風險,所以多久做一次要跟醫師討論,」林春吉說。

如果怕大腸鏡這種侵入性的治療,台北榮民總醫大腸直腸腫瘤個管師許惠梅指出其他還有「鋇劑灌腸X光檢查」這種相對非侵入式的檢查,但無論何種方式,都建議一定要受檢。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指出,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或大腸鏡檢查,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預防大腸癌發生。圖片來源:陳德信)

機械手臂微創手術比傳統手術開腹好?

一旦罹患大腸癌,手術方式切除病灶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除了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最近很熱門的機械手臂微創手術也是很多人會詢問的治療選項。林春吉指出,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在大腸癌的應用性相對不高,在較低位的直腸癌也許有機會,「雖然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較美觀,但癌症治療最重要的是廓清病灶,以目前的研究看來,微創手術和傳統手術的長期治療效果和風險差不多,兩者的差別在於微創手術可能有比較好的短期成效,如傷口疼痛較輕,術後恢復較快與住院天數較短等。但要選擇哪種手術端看病情需要與醫師的專業判斷。」

大腸癌一般從腹部動刀,但若是肥胖、男性攝護腺肥大或女性子宮較大的人要切除直腸癌等較低位的病灶,有時從腹部下刀相對困難。近幾年發展出的「經肛門直腸切除術」,從肛門進入直腸、切除病灶,治療效果可能更好。

那麼從肛門動刀,會不會造成肛門傷害甚至要裝人工肛門,林春吉指出經肛門直腸切除術不會讓肛門受傷,裝人工肛門與否與腫瘤位置、侵犯深度、嚴重度較有關,原則上跟手術沒有關係。

除了手術,各種新療法如基因療法和免疫療法,林春吉說基因療法在大腸癌目前還沒有很具體的證據,不過免疫療法在少數轉移性的大腸癌病人可能得到不錯的控制。

(台北榮民總醫大腸直腸腫瘤個管師許惠梅建議應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若不幸罹患大腸癌可以和個管師密切連繫,或得最及時的協助和諮詢。圖片來源:陳德信)

大腸癌術中、後調理6個問題

1. 治療期間可以吃中藥嗎?

許惠梅指出,醫師不會阻止病人看中醫,甚至還會推薦病人到中醫癌症門診,由中醫師開藥緩解治療期間的不適,「中醫不會要你停止西醫的治療,一般是輔助的角色。」許惠梅也建議,化療前和期間不要吃中藥,而是在打完後的隔天再吃。

2. 化療讓經期大亂,可以吃賀爾蒙調經期嗎?

化療會造成賀爾蒙失調,會停經、亂經,病人就很緊張,「化療過後就會慢慢恢復周期,不用擔心,」許惠梅說。

3. 化療期間腹瀉怎麼辦?

化療會導致腸道黏膜受損而腹瀉,而如果是較低位的直腸癌,有時手術就會拿掉一部份的直腸,容納糞便的空間減少,病患跑廁所的次數自然增加。如果真的很困擾,醫師會開藥物來調整,也建議少吃容易產氣、刺激的食物並搭配肛門括約肌運動來控制排便。

4. 化療期間可以吃甜食或紅肉嗎?

甜食、紅肉跟癌症和腫瘤復發有關,但林春吉認為,這些食物對治療效果影響不大,重點是病人願意吃、適量、均衡飲食,有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撐過化療,其實不需要過多的限制。

5. 如果治療期間產生譫妄的情形,家屬該怎麼辦?

林春吉指出,在病房碰到譫妄的情形其實不少,尤其年紀較長、曾中風過或身體狀況較差的人,開刀之後可能會產生譫妄。這時醫師會尋找可能的原因,包括可能中風、血氧或電解質有問題或肝腎功能等等,大部分病因解決了譫妄就會改善。

許惠梅也建議,病患產生譫妄,不認得家人、不知道自己在哪裡、脾氣暴躁,家屬不要緊張或沮喪,只要找出原因、解決,病患都會回到正常的情況。

(註)譫妄:是一種急性症狀,特徵主要為意識清醒程度降低、注意力變差、失去定向感、情緒激動或呆滯、有時清醒有時又變得昏睡,常常伴隨著妄想(例如相信有人要抓他)、幻覺(例如看到不存在的東西)。起因可能是使用藥物、生理疾病、腦部創傷等等。

6. 回診時該提供什麼資訊給醫師?

開完刀後約兩個禮拜會回診,主要是看傷口恢復和解便的狀況,「覺得有任何跟平常時不一樣的情形,都建議跟醫師說,」許惠梅說曾有病患回家一個禮拜都沒排便,肚子痛到受不了,起初以為是腸阻塞,後來才發現肚子裡都是糞便,所以要告知醫師這兩個禮拜身體有什麼狀況,讓醫師評估要立即處理或是做衛教。

如果還沒回診就出現不適或有疑問,可以提早連絡個管師,個管師會協助處理或諮詢醫師,心裡也不會這麼焦慮。

延伸閱讀:

小心「大腸癌元兇」就在早餐裡

不要成為大腸癌盯上的6種人

開大腸直腸癌30年,醫師叮嚀:以飯配菜,而不是以菜配飯

老覺得排便不乾淨?竟是大腸癌

只要不是第四期,大腸癌都有根治機會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