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立法院5月初審查《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在「製劑」與「製品」用詞上僵持不下,最後全案送朝野協商。民團表示,再生醫療製劑牽涉基因重組,在人體上風險極高,但現行條例卻未對捐贈者、受試者訂出明確保護規範,若施打20年後出現症狀,恐求償無門,呼籲政府應於送審前先召開公聽會,釐清民眾權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藥師公會全聯會今(4)日邀請民間健保監督聯盟與台灣受試者協會針對《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發表意見。民間健保監督聯盟理事長滕西華表示,再生製劑醫療產品效果不明,就算進到第三期臨床試驗,也無法保證有效。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現行草案對人體試驗規範有許多模糊地帶,可能讓失智症、智能障礙、自閉症及未成年者等弱勢族群,在非自主的情況下成為「捐贈者」,進而幫藥廠創造高價商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受試者協會理事長林綠紅則提到,再生醫療風險極高,美國食藥署已經對46家廠商發出嚴正警告,其中2家已進入訴訟程序,但台灣政府卻低估再生醫療的後續風險,以致許多廠商打著幹細胞的名義「販賣希望」。
林綠紅表示,再生製劑牽涉到人類基因重組,若將自己的細胞用在自己身上,還勉強算的上治病,但若用在他人身上,卻變成「利他」行為,但目前法規並未給予捐贈者對價關係的保障,未來若需要使用,恐需花費巨額購買藥物,十分不合理。
由於再生製劑風險極高,目前專家也無法保證,是否會在施打後20年出現「晚發型副作用」,但目前進入黨團協商的草案,卻未對人體實驗的受試者訂出明確規範。對此,林綠紅表示,如果只沿用《藥事法》人體試驗標準,可能會讓許多不得受試者暴露在風險中,呼籲政府應在黨團協商出爐前召開公聽會,訂出更完備的規範,保障受試者與捐贈者權益一併受到保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