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禿誤信偏方恐無髮可救 醫:掌握3關鍵逆轉「禿」!

▲年紀輕輕,頭髮卻掉得剩沒多少,可是會讓整個人的自信都大受打擊。(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明明還年輕,卻因為禿頭看起來老10歲,被人誤會叫阿伯,這下子尷尬的不只是個人形象,連自信心都受到傷害了。「雄性禿」是男性最常見的掉髮問題,但口服藥物長期使用後可能有性欲降低、陽痿等副作用,讓不少人很排斥,就有患者聽信來路不明沒保障的產品,結果原有頭髮全掉光,既傷了荷包,也延誤拯救毛囊的黃金期。想治療雄性禿,其實沒那麼困難,醫師建議應掌握3大關鍵,幫助毛髮生長,逆轉禿髮命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禿頭的原因與種類分好幾種,其中最常聽到的就是「雄性禿」,但究竟什麼是雄性禿?又是如何造成的?經研究顯示,雄性禿主要是雄性荷爾蒙睪固酮(Testosterone)被5α還原酶(5α-reductase)代謝為「二氫睪固酮DHT(Dihydrotestosterone)」,DHT正是讓頭髮不健康或落髮的罪魁禍首,它會與毛囊的接受器結合造成毛囊慢慢萎縮,影響毛髮的製造與生長,造成毛髮變細,終致形成禿頭。

▲「雄性禿」是男性最常見的掉髮問題,通常從外觀就能看出來,大致有M型禿、O型禿、U型這幾種特徵。(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逆轉「禿」關鍵一:早期正確診斷、早期治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曾針對18~49歲的兩萬名男性做大規模電話調查,發現17.7%男性認為自己有頭髮稀疏的問題,代表每五人中約有一人就自認為有雄性禿困擾。而根據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皮膚科副教授暨蔡仁雨皮膚科診所院長蔡仁雨醫師臨床經驗指出,有的人最早從青少年時期就出現掉髮危機,以掉髮年齡層而言,發現有87%的求診者落在20~40歲。

蔡醫師表示雄性禿正確名稱應為「雄性基因禿」,雖然有的人年紀輕輕就有雄性禿,從研究理論來看,形成決定在於基因遺傳、男性荷爾蒙兩大項,年齡反倒不是重要影響因素;此外,雄性禿又稱形態禿,
臨床上分為七期,例如兩側髮角往後退使M型禿變得明顯,頭頂髮量越來越稀疏讓髮漩範圍變大成為O型禿,或是M型往後退、O型往前進,最後融合成為一個U型禿。

雄性禿是一個緩慢漸進的掉髮過程,剛開始症狀並不明顯,但掉髮特徵和一般落髮仍不同。蔡仁雨說,「一般突然大量掉髮,可能與壓力造成有關,雄性禿雖不是急性表現,從外觀也很容易看出來,但倘若沒有明顯的M或O形態出現,卻又覺得頭髮變細、髮量捉起來變少的話,此時可以進一步利用毛髮鏡來診斷,當有20%毛髮變細,就要留意大量毛囊有進入萎縮的徵兆」,一般毛囊還沒完全萎縮死亡前,積極治療仍可獲得改善,若拖到毛囊死亡才治療,僅能接受植髮才有效,而每個人掉髮狀況、先後順序及嚴重程度不一,建議應先就醫診斷,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幫助。

▲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皮膚科副教授暨蔡仁雨皮膚科診所院長蔡仁雨。(圖/醫師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雄性禿也別灰心,經過診斷好好治療的話,還是能生髮恢復以往的茂密。(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逆轉「禿」關鍵二:配合醫師、持續治療

針對雄性禿的治療方式,目前主要有口服藥物、外用生髮水及植髮手術 ,其中由醫師診斷後開給的口服藥治療主要有兩種成份,一種是上市多年的Finasteride,另一種是較新的Dutasteride,透過抑制5α還原酶,降低DHT濃度,避免雄性禿惡化。

蔡仁雨提到,治療的第一原則是先停止落髮情況,其個人臨床經驗是建議病患可依醫囑,先吃半年至一年口服藥物,觀察改善成效,一般而言,認真配合醫師、持續治療的話,通常3至6個月後會看到初步療效,掉髮減少、頭髮變粗變多,尤其對於頭頂禿髮改善程度較佳,由於雄性禿是一種終生的慢性病,若要延緩掉髮,減少變成嚴重禿頭,建議配合醫師持續治療。

Finasteride、Dutasteride雖能治療雄性禿,卻有2~4%機率可能引起性慾減低、影響性功能等副作用,因此有些患者想生髮卻又抗拒。蔡仁雨認為不用太過擔心之外,萬一真的發生,一般而言,只要停藥就會改善;或是先選擇平均終端半衰期較短的(5~8小時),在停藥後將能較快被人體代謝、降低血液中的藥物濃度、讓不適症狀較快回復,反倒是藥物在體內會經過肝臟代謝,對於肝功能不佳的人需特別留意。

逆轉「禿」關鍵三:選擇正規醫療

近期在大陸有一案例傳出,一位雄性禿網友從網路購買「無根據的坊間偏方」,連續使用5個月後,不僅沒長出新髮,更慘的是原有頭髮都掉光,而產品後來也被驗出早已過期。蔡仁雨分享在接觸過上萬名有掉髮問題的患者裡,其中不乏有尋求過坊間偏方、頭皮護理保養、吃健康食品等方式,花了一大筆錢卻沒有多大效果,甚至導致頭皮過敏、感染後,才來救助醫師。其實雄性禿很容易就可以從外觀診斷出來,一但有掉髮困擾,最好是找合格的皮膚專科醫師做正確診斷,才不會延誤治療黃金期。

參考資料:
1、Ellis JA, Sinclair R, Harrap SB. Androgenetic alopecia: pathogenesis and potential for therapy. Expert Rev Mol Med. 2002;4(22):1-11
2、蔡仁雨, 蔡長祐, 台灣男性雄性禿之診療現況, 台灣醫界, 2008, Vol.51, No.8 P.326~330
3、台灣生髮抗老化醫學會_衛教資訊 https://www.tstam.org.tw/profile4-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