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吃飽又覺得餓?可能是疾病警訊!太鹹太甜、缺蛋白也會吃不停

文/張淑芬編譯 圖/pixabay

為什麼吃過東西還是感覺餓?不當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都會讓你誤以為自己很餓而吃不停。更要留心,這可能是疾病的警訊。

太鹹、太甜、缺蛋白質 都會增加飢餓感

吃重鹹,除了增加高血壓風險,也會刺激食慾,導致飢餓感。2016年《營養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研究指出,高鹽分的食物導致人體消耗過多能量,對高油脂食物的食慾大增,無形中吃下更多熱量。台灣和美國兩地的調查都顯示,食物裡的鹽分,近乎一半來自於加工食品。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物含糖越多,也會讓你一直想吃。英國和比利時的研究顯示,一天40克的果糖,就會讓身體分泌更多的飢餓素(ghrelin),加速胃部清空食物的速度。

(吃太甜,會刺激身體分泌更多飢餓素。圖片來源:pixabay)

那選擇低糖或無糖食物,就能高枕無憂了嗎?要注意這類食物使用的人工甜味劑。《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的研究指出,人工蔗糖素(sucralose)會增加飢餓感,刺激想吃東西的慾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豆魚蛋肉奶等蛋白質吃不夠,也讓人容易餓。蛋白質是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提供的胺基酸供給養分、促進身體復原,並增加飽足感。研究指出,兩份熱量相同的早餐,吃下富含蛋白質早餐的人,午餐攝取的食物量,比蛋白質吃不夠的人要少。吃富含蛋白質人的人,也減掉較多體重,較無飢餓感。

(每天攝取充足的豆魚蛋肉奶類優質蛋白質,供給身體養分,有飽足感。圖片來源:pixabay)

荷爾蒙干擾 增加飢餓感

包括飢餓素、瘦素(leptin)、雌激素等荷爾蒙,都會影響人的食慾。嚴格限制卡路里攝取的減重族,有時反倒會刺激飢餓素的分泌,導致一整天都很餓。國健署建議,一天減少的卡路里不宜過多,以500卡為上限。或是每天減少攝食300卡熱量,搭配可消耗200卡的體能活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瘦素是吃飽時所分泌的荷爾蒙,讓我們不再進食。如果體重過重,體內會對瘦素產生阻抗作用,無法產生飽足感,而需要更多食物。

雌激素是保護女性身體的重要元素,但到了更年期卻減少分泌,導致影響食慾和體重增加。

讓人更餓的生活習慣

包括水喝不夠、餐前喝酒、生活與心理壓力,以及睡眠不足。印度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在三餐前多喝500cc的水,8週下來體重可減少1.44公斤,BMI減少0.58,而且食慾也跟著減緩。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減少壓力源。圖片來源:pixabay)

哺乳、藥物影響食慾

哺乳的媽媽,食慾和食量都會增加。一般建議哺乳媽媽每日要多攝取 450到500卡的熱量,以滿足母體和嬰兒的營養需求。

有些藥物治療會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改變大腦對食慾的判讀。如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類固醇等,讓服藥病人的食量比平常大。

經常性飢餓 透露疾病警訊

常感到飢餓感,可能和疾病有關。常見的是甲狀腺亢進和第2型糖尿病。

甲狀腺亢進會加速新陳代謝,常見的症狀包括:心悸、手抖、怕熱、流汗、緊張、體重減輕、排便頻繁、失眠,以及異常的飢餓感。多數甲狀腺亢進病人的體重減輕,少數則因為吃太多而體重增加。

第2型糖尿病因為胰島素分泌異常,血液中的糖無法被細胞利用,導致身體能量不足,缺糖訊息不斷刺激大腦,產生飢餓感。其他的症狀還包括:口渴、多尿、視網膜病變、傷口癒合變慢,體重減輕等。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US NIH/NLM、衛福部

延伸閱讀:

不挨餓也能瘦!9個習慣天天做 褲子自然小1號

中醫師:容易覺得餓 是這類油脂攝取不夠

10項「空熱量」食物 恐產生隱性飢餓風險、導致肥胖

變胖的所有關鍵掌握在「它」手上 8大飲食策略讓你不挨餓也會瘦

「糖尿病前期」的6大高危險族群 你也中了嗎?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