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率達3成!困難梭菌復發抗生素無解 「糞菌移植」一次搞定

▲糞菌移植施作過程。(圖/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糞菌也能變黃金!33歲的曹先生3月感染困難梭狀桿菌反覆腹瀉,經多次抗生素治療仍無明顯改善,所幸7月接受糞菌叢植入術後,腹瀉明顯緩解,至今排便皆正常。醫師表示,糞菌叢植入需經層層把關,加上保存不易,患者需自費6萬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榮總內科部主任侯志明表示,腸道菌叢數量為10的14次方,是人體細胞10倍,以基因計算的話更高達百倍,因此又被稱為「人體另一個器官」,每株腸道菌叢都有不同作用,包括維持免疫、營養、腸道黏膜功能等,但若不幸被破壞,就可能引發各式各樣的疾病。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困難梭狀桿菌也是腸道菌叢的厭氧細菌之一,在健康者的腸道中不會引發症狀,但當患者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住院,或使用制酸劑後,腸道菌相遭受破壞,就可能引發大量繁殖並造成感染,症狀包括腹瀉、腹脹、腹痛、發燒及腸胃道出血,嚴重時可能引起偽膜性腸炎、毒性巨結腸症,甚至可能致命。

▲台北榮總建置國內首座「高規格生物安全等級第二級專用微菌製備實驗室」。(圖/台北榮總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侯志明提到,住院病人中,約有2至3成機率感染困難梭狀桿菌,嚴重者一天會拉2、30次肚子。過去治療困難梭狀桿菌,是透過抗生素與支持性療法雙管齊下,但有2成的病人,無法透過抗生素抑制,其中又有2成的病患會再復發,每次再度感染都有6~10%的死亡風險,但若身體虛弱,又反覆感染,死亡率就會提高到30%以上。

糞菌移植治療困難梭狀桿菌,是利用健康捐贈者的腸道微生物,用新鮮、冷凍或膠囊方式製備,利用上下消化道內視鏡、鼻腸鏡、灌腸或口服膠囊等方式,植入因腸道微生物失調而罹病之病患,改變腸道菌相。

侯志明進一步提到,微菌叢移植是近年來新興領域,衛福部去年9月6日公告特管辦法,開放微菌叢植入用於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病人後,台北榮總已於3月27日成立「微菌叢移植小組」,至今完成7例經大腸鏡微菌叢植入治療,患者年齡介於33歲至91歲之間,包括3例親屬捐贈與4利健康捐贈,治癒率達8成以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兼顧病患安全,並讓捐贈糞菌叢得以妥善保存,台北榮總已建置國內首座「高規格生物安全等級第二級專用微菌製備實驗室」,今(4)日舉行揭牌典禮,未來將持續開發糞菌叢作用,有望用於其他疾病如巴金森氏症、過動症等治療上。

▲台北榮總內科部主任侯志明。(圖/記者嚴云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