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當早餐!12名「試毒聖鬥士」犧牲成就食安
文/胖丁呷麵
台灣近幾年「黑心油事件」鬧的人心惶惶,國人也越來越關心食品安全議題,至今,我們可以用很多科學的方法來驗證食品是否對人體有害。但不說不知道,在百年以前,食品工業是完全沒有食安概念的,究竟「食品安全」概念是從何而來的?什麼時候人類開始重視食品添加物的危害?這一切都要從100年前的12位勇士開始說起。
12名年輕男子圍坐於一張整潔的餐桌前,他們穿著的西裝筆挺,炯炯有神的面對鏡頭,他們就是傳說中的「試毒聖鬥士」。餐桌上面等待他們的每一份食物,都含有甲醛與苯甲酸,最後上菜的點心,還是帶有劇毒的硼砂藥片,他們正在為能吃到這樣一頓的「美味毒餐」留下紀念。
圖/FDA/Public Domain
從1902年開始,他們的晚餐都來自政府的毒物廚房,在這裡吃下常見的食品添加劑以測試其毒害,持續了五年。這個以身試毒的小組不但證明了在食品標示成分是必要的,還促成了今天著名的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誕生。這種主動試毒的行為讓他們成為那年代的英雄,他們有句名言:膽小就不能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甚至還有一手琅琅上口的試毒歌:
早餐吃的氫氰酸,午餐嗎啡燉牛腩。火柴棒也熬成湯,配上苯酚美酒釀,又是一頓好晚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FDA/Public Domain
如果是在今天,找一群人來這樣以身試毒的方法簡直是病態,但美國的化學家威利(Harvey Wiley)就認為,在不清楚任何食品添加劑的風險之前,一開始以人試毒是必須的。在1800年代,人們一直食用超量添加的危險食品,像是含有番木鳖碱-的苦啤酒,或是含白堊粉的烘焙麵包,甚至市面上充斥著假蜂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FDA/Public Domain
威利拿著政府撥款的5000美元經費,買了食物,雇用了廚師,召募了第一批共12名「聖鬥士」。在每位鬥士用餐前,他們的體重、心跳、體溫等等數據皆會被詳細記錄,排泄物還會拿去化學檢驗,值得一提的是,女性並不被允許參加該實驗。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FDA/Public Domain
當時媒體曾報導過他們的英雄事蹟,儘管這些人享受免費的食物跟一些特權,但卻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是誰,也沒有獲得任何的公開表揚,到了今天,有哪些人曾經加入過,我們無從得知。後來有一名成員死於肺結核,據說是因為試毒而加速惡化,該成員的家人甚至一度威脅說要提起告訴,最後的結果也不了了知。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FDA/Public Domain
經過了5年的危險實驗,威利相信已經收集到足夠多的資訊,可證明有哪些化學添加物的確對人體有害。帶著證據與研究,他投入了反對食品添加物的行動,並且得到卓越的抗爭成就:他促使了食品安全的相關法案的成立,以及FDA的創立。至今,在美國與世界各地,所有食品與藥品都必須標註製造原料及成分,可說全都是試毒聖鬥士的功勞。
圖/FDA/Public Domain
下次我們進入超市挑選食品時,看著食品上面的標註添加物,是否有含防腐劑、或有無引起過敏的原料時,我們都應該對那群「當年為了民眾,義無反顧吞下有毒物的年輕人們」抱持著感恩。
畢竟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們這些吃貨!
宅宅胖丁的粉絲團剛開張,急需酸酸們的支持(跪)
(VIA:atlasobscura 煎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