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車的人→開車的人思維差異?再也不問「約捷運幾號出口」

前些日子離開檸檬,終於有時間溫習10年前習得的技能,讓汽車駕照派上用場。不知剛學會開車的酸酸們有沒有類似經驗,就會覺得原本習以為常的道路小事突然變得好不習慣?像時淒最大感想就是原來騎機車這麼危險,汽車駕駛有時根本看不見他們呀……

「開車的人和不開車的人思維有何區別?」這問題最近在知乎引發討論,一位住在墨爾本的網友caoglish將自己的體悟逐項條列,下面會用比較貼近台北在地經驗的例子進行改寫。

●遠近的概念變了
沒車的時候,市區內移動多半依賴大眾交通工具+走路,「通勤時間」是計算距離的單位。例如從士林搭捷運到南港,必須走路→搭淡水線→轉板南線→轉公車→再走路抵達公司,全程接近1小時,是個頗遠的距離。但有車後就會以實際公里數計算,從家到公司不超過15公里,感覺就變近了。

●速度感不一樣
機車騎到時速50、60公里就滿有速度感了,再快可能光是迎面而來的風,就足以讓騎士眼睛發疼。但開車不一樣,時速60只是基本,上到高速公路後甚至可以達到110、120。

回想第一次開車上路,時淒直接走到高速公路,全程只敢開在最低速限60吧。不過後來習慣了,真的連80的車開在前面都會覺得擋路呢。

●對城市結構的認知變了
學會開車以前,心裡對城市的認知大概依照著捷運路線圖描繪。像我會記得寧夏夜市在雙連站附近,想去信義威秀影城看電影,可以搭捷運到市府站或世貿101站。
有車就不同了,對於城市道路的縱橫交錯更加熟悉,並把整個範圍內的交通網路通通考慮進去。跟朋友約會時,也會傾向問對方「在哪條路上」,而不是「從捷運站幾號出口上來」。

●對交通的關注點不同
如上所述,不開車時會關心目的地距離哪個捷運站最近。有車之後,停車位則是最最重要的考量;其次是交通順暢度,開始開車後,會慢慢注意到哪些路段在尖峰時間萬萬不可接近,例如建國高架,以及至善路往自強隧道路段。

●生活圈不一樣
可能因為不好停車(或停車費太貴)的緣故,以前常去的娛樂地點就變得不那麼愛去了,像東區雖然搭捷運很方便,開車卻很容易找不到車位。相對的,原本不易抵達的偏遠風景區,北海岸、陽明山,有車後反而可以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購物體驗不一樣
沒車的時候,購物必須考慮距離及承載量,採買食物和生活用品頂多利用便利商店解決,就算騎車到附近超市,大概也只能帶一兩袋補給品。有車就不一樣了,開到大賣場想掃多少貨就掃多少,只要財力夠厚,一次補給一整月的份也行。

●與車有關的事務變多了
過去搭捷運、騎機車的時候,一禮拜花個500塊就綽綽有餘,不會佔掉多大開銷。可是養車以後,立刻會發現這是一個錢坑:加油動輒上千元,還要支付保險費、過路費、定期保養費。重視門面的人要洗車打蠟,不注重交通規則的人要繳罰單,總之做甚麼都要花錢啦!

●路上的討厭鬼換人啦~
行人→「砂石車過彎好可怕,閃遠點。」
機車族→「計程車直接切過來是殺人喔!」
汽車駕駛→
「天啊,過個斑馬線一直在那邊滑手機,不能走快點嗎?三寶!」
「你看那公車直接從專用道切到路邊,動線設計有夠爛,超後悔投給柯p的!」
「歐吉桑你嘛幫幫忙,騎那麼慢不會靠邊點喔,三寶!」
「靠,還有人先切車道再打燈的喔?三寶!」
反正一旦切換成汽車駕駛腦,馬路上任何會移動的物事都變成敵人啦。

via 知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