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唱《你的名字》為何大戰?背後深層原因「正統論」

《你的名字》票房屢屢開出紅盤,許多以往不識新海誠導演的人也忍不住想好好體會這部電影。不過前一陣子,台灣方面採用了五月天的曲子做為「中文宣傳曲」,雖然說根本不會在電影放映時出現,奇怪的畫面剪接與相對主觀的音樂聆聽感受,還是造成一波大戰。但是為什麼呢?難道就真是一方配不配得上另一方的「信仰之戰」嗎?本文向宅系學術平台「U-ACG」邀稿,或可提供一些解釋。

(以下內容由U-ACG授權全文提供,原文可點此

由新海誠導演的動畫片《你的名字》在日本票房不斷創造佳績,從 2016 年 8 月 26 日上映以來,到 10 月 11 日未滿五十天時,票房已經到達 145.6 億日圓,之前已經擊敗《風起》,目前更打破了日本影史票房紀錄第十一名的《末代武士》,137 億日圓,將挑戰第十名的宮崎駿的《崖上的波妞》(155億日圓),一般認為這個目標有望達成,《你的名字》將成為日本影史上前十名的賣座電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新海誠過去我們已經談過不少,他的背景特色乃至於故事氛圍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至於《你的名字》我雖然在日本已經看過,不過等到大家都看過之後我們再來與大家討論分享,這篇要談的主題是關於五月天以新歌〈好好〉作為電影《你的名字》的中文宣傳影片主題曲這件事引發的爭議。以及背後所隱藏的日本動漫的正統文化思維。

►首先,好險他是五月天

在這場爭議中,正反意見均有,有反對以五月天畫蛇添足、指責曲子和原本電影不搭的批評,當然也有覺得這一合作不錯的意見。站在商業立場上,這是一部「口碑極佳、一定會賺」的電影。插個話,連我常去吃的鐵板燒店的打工小弟,都在問我這片的結局倒底值不值得去看,更不用說我教授的經典動漫課程研究專題了,這個星期二下課後,也是幾個同學一起來問我「好不好看」。既然一定會賣,站在代理商的商業角度而言,當然合作乃是必然雙方互惠的手段,這點無須討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好險唱主題曲的是五月天。因為合不合適、影片和音樂搭不搭坦白說是個人喜好,這點沒有對錯,但由於對方是天團五月天,所以這個批評的力道就減輕了不少,畢竟還有不少五月天與一般流行音樂的粉絲會支持,而讓一般大眾或年輕人接觸這個比較偏向日系宅圈(相較於宮崎駿,新海誠比較屬於宅圈中人才會知道的導演)也是擴大票房的商業正面考量;今天如果不是五月天,而是一個不知道哪邊來的偶像團體,如果還是什麼宅男女神,這個批評一定會一面倒。當然,不用伍百而用五月天,這是商業合作與目標客層取向,沒什麼好說的。

但上述關於「找五月天來唱中文宣傳曲的異業合作」,以及「五月天本身曲子和電影是否符合、搭配屬於個人喜好」兩點都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我想要討論的是,隱藏在這類似事件後,關於日式動漫粉絲存在的日本正統論的縮影與延伸。

►ACG 的崩解與日系正統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距今二十多年前,AIplus 提議了「ACG」這個縮寫詞彙來代表台灣的動漫電玩御宅族群,因為當時「動漫」、「漫畫」與「電玩」被認為是一體的,一個喜歡動畫的人其守備範圍基本上也會重疊其他兩塊領域,這一論點迄今依舊成立,且可以加入 D (戲劇)、N(輕小說)、M(模型)、T(桌遊)和 C (角色扮演)等,使得廣義次文化流行圈不斷擴大。

不過在這疆域擴大的同時,其實內部也存在著一股崩解的力量。一個比較顯著的分野的就是「AC」和「G」的分裂。嚴格來說並不是分裂,而是文化圈的喜好分殊。在電玩這一塊,台灣一直有不明顯但勉強可以區分的族群差異,也就是電腦派玩家和家用主機派玩家。前者大多比較喜歡歐美類型的遊戲,也可能更早接觸《銀河飛將》、《魔法門》或《沙丘魔堡》等;後者則大多偏向日系遊戲,例如《勇者鬥惡龍》、《女神轉生》或是任天堂的支持者們。當然這一區分並非絕對,而是程度的差異。

▲摘錄《巴哈姆特》關於該新聞之部分留言。請注意:這份選擇是經過篩選,並非完全呈現眾人之意見,也不表示我們對發言人的意見有所贊成或反對(來源:https://gnn.gamer.com.tw/2/138442.html)

隨著日式遊戲衰退與網路遊戲的興起(關於為何日本不積極於網路與電腦遊戲,這一問題歡迎來上我們的課程),再加上美漫與好萊塢英雄電影的熱潮興起,這一區隔越來越大了,今天熱中於電競,玩著《英雄聯盟》的玩家,其實已經和那些喜歡追新番迷聲優的日式動漫宅圈有著越來越清楚的差異,看不見的手已經依稀可辨。簡言之,台灣的廣義流行文化圈,始終都是海納百川,最近十年連中國和韓國、東南亞的作品都大量進入市場,但大約來說還是可以分為東與西:歐美與日韓系為大宗。套句很簡單的話:看美漫的女角和日系的女角:「你看那一種女角有愛會硬敢萌」,這就是文化品味與認同。

什麼是日系正統論情結?也就是一種認為日本動漫必定要「原汁原味」不能有任何變動、改稱的情節。最簡單的標準就是聲優不可以改為中配、不需要另外的中文主題(或其他語言),比較激烈的會堅持要「純日版」,不接受所謂的「亞日版」或是背後貼上代理貼紙,甚至有任何非日文的中英文出現。在遊戲主機市場或是動畫光碟、模型玩具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的純日版情結愛好者。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真三國無雙 2》和《文明帝國》大約在同時間作了中文化,還記得「請給我糧食!」、「請給我木材!」之類的語音嗎?台灣的玩家對此沒什麼反對或批評,照樣玩得很高興;但是同時間《真三國無雙》的中配「我討伐了敵方武將」、「我才是真正的三國無雙」卻被批評的體無完膚,明明這是中國歷史題材的作品,趙雲關羽張飛講日文才奇怪吧,但是玩家的喜好非常明顯,不接受中配。

所有日系動漫遊戲的代理商都知道:只需要翻譯,不需要配音;迪士尼可以,日本動畫不行;歐美可以,但日本不可以。因為聲優文化與當代偶像文化已經建構出一套完整系統,把角色和聲音(用正統論的說法:角色靈魂)緊密連結不容侵犯。今天除了《我們這一家》、《櫻桃小丸子》《烏龍派出所》等少數作品外(這些作品容易被接受則是因為題材生活化與在地化有關),其他動漫的中配都不太容易被台灣觀眾接受,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這是因為台灣的配音水準不足或是情感台詞不到位之類的理由,這些都是事實,但這一事實並不能否認日本正統論情結的存在。因為如果真的有一天中配比日配更好、更優異精湛時,還是會有一批粉絲堅持要用日文。舉實際的例子,其實大概在 2000 年左右,例如《蒼穹的法夫娜》時代的日本原版動畫 DVD ,單純就光碟壓制的技術而言已經比台灣的盜版或代理版本還差了,畢竟台灣當時都是一群超有愛的閒者技術控燃燒熱血做出來的;但是還是對於情節者而言價錢和品質不是重點,正統才是。

日本正統論情結不僅僅在動漫上,是一股充斥於廣泛文化社會,相互牽鉤的思維情緒。你可以在各種大至國家社會經濟、小到便條紙花紋的文章中看到這一情節。一種對於日本文化的複雜喜好,建構在多元的脈絡之中:大量的情色成人電影揭露了大和撫子身體恣意淫走滿足了感官的想像;守禮尊規的社會秩序和人情風景令人嚮往、更在歷史與現代化的角色中扮演了啟蒙、殖民的重要角色,再成為魂牽夢縈的歸鄉處,造訪不絕的失樂園。

所以我批評這一情結嗎?不是,對於一個平均每個月都去日本的人來說,我深刻感受到這一情節在自身與同好血液中奔流的情愫。但我今年在包含東大在內的幾間大學或研究機構組織中介紹有關台灣與日本動漫研究回顧與展望時,不管公開或私下場合我都講到了這一正統論的問題:不要以為台灣的觀眾很好騙很好賺,此外更感受到魅力下的侷限性隱憂,尤其在我們要發展台灣自身 ACG 產業上。

一衣帶水,牽連太深。我在台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辦的分享會中,之所以會提出「用受歡迎的日式遊戲來深化培育台灣作品」,也是此一脈絡下的思索,這會是我們學程與未來的重點目標。

最後還是要推薦一下,說什麼看完《你的名字》情侶就會直接去結婚或是哭掉一包又一包面紙的論點實在太誇張啦,但如果你喜歡新海誠的那種敘事手法與題材,那種遠距離的戀愛、相思的苦悶,以及在大都會下每個空虛心靈等待被傾聽慰藉,還有他那充滿意境的背景色彩的話,《你的名字》絕對是新海誠集大成之作。


關於這個日本正統論的話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台灣人對於本土作品的支持度偏低,請參考下面兩篇:

在台灣角川停辦輕小說新人王之後|https://www.u-acg.com/archives/10275
在為了台灣之前,請先為了你自己|九月分享會報告|https://www.u-acg.com/archives/11197

(花枝尾註:U-ACG是一個綜合型的網站,除了刊載評論、深化台灣ACG發展外,目前負責國立交通大學數位文創學程、御宅文化學術研討會、巴哈姆特論文獎與台北數位藝術節電玩藝術展等相關活動之舉辦與推廣,值得一訪。網站請點我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