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圖/投射者的最佳詮釋艾瑪華森,準備好自己,機會就會一直來
繼《哈利波特》之後,艾瑪華森參與迪士尼真人版電影《美女與野獸》飾演貝兒一角,帶給影迷耳目一新的感受,看見她變得更美,也更有魅力了!她不只是聰明的妙麗,也是有想法和勇敢的貝兒,或許未來,還能再駕馭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角色,帶來驚艷的表現。
如果從人類圖的角度來看,艾瑪是一位投射者,而投射者的策略就是「等待被邀請」,也就是說當你忠於自己,活出自己,做真心喜歡的事,你的才華自然能受到賞識與珍惜,進而獲得被邀請的機會。
●艾瑪有哪些才華被人賞識和邀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究竟艾瑪擁有什麼樣的才華,讓她被人看見,也被賞識和邀請呢?透過她的人類圖,我們可以看見兩條通道,其中「11-56好奇的通道」擁有引人入勝的說話魅力,她曾經受邀在聯合國的講台上,宣導兩性平權的觀點,不是照本宣科地喊一些口號,而是引用了她自己的親身經驗或所見所聞,化為一個又一個精采生動的案例,如同說書人般,將重要的訊息透過一個個故事,傳遞給這個世界。
而另外一條「32-54蛻變的通道」,使她擁有旺盛的驅動力,渴望獲得成功,同時也願意腳踏實地努力,透過與他人相互支持來邁向成功。艾瑪是一位天資聰穎的投射者,也具有演員的資質天賦,在事業表現上相當亮眼;不過她沒有因此荒廢學業,依然非常上進,成績更是相當優異,這就是她與其他演員不同的地方。
●她跟貝兒一樣,流著反骨的血液,體內有女權主義的DNA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從她的設計,還能看出天生反骨的特質,對這世上某些不平等的現象、值得質疑的現象,勇於說不,因此當年聯合國邀請她擔任女權主義運動的代言人,為了兩性平權而發聲,這也十分符合她的設計。
由此看來,艾瑪會被邀請並接受「貝兒」這個角色的演出,也不是意外。根據報導,她在接演貝兒之前,其實拒絕過接演迪士尼真人電影《仙履奇緣》的女主角,那時候她並不知道他們即將會拍《美女與野獸》,後來這個機會找上門,她認為比起灰姑娘,貝兒的角色更能讓她感同身受。身為女權主義者的艾瑪也說過:「貝兒骨子裡的DNA,就是女權主義者。」
艾瑪還提到自己對貝兒的觀察:「貝兒具有這種局外人的特質,她勇於反抗外界對她的期望,她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挑戰了她生活環境的現狀,我覺得那相當有啟發性,她做到了忠於自己的原則,而且擁有完全獨立的觀點,她不輕易被其他人的想法而左右,也不會因為恐懼不安或成為代罪羔羊而受到影響。」這其實也是她和貝兒的共同點,聰明、有想法、擁有獨立觀點,不輕易隨波逐流,不隨風起舞,而且她們都喜歡讀書。劇中的貝兒,為了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可以讀書,還發明了洗衣機,相當有意思!
●「等待被邀請」這個策略對投射者而言,真的可行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投射者或許會困惑,「我們真的只能等待被邀請嗎?」「如果沒有主動爭取,會不會因此錯失了很多機會?」「沒人邀請,那我不就什麼事都做不成了嗎?」其實,所謂的等待,並非什麼事都不做,而是可以從事你喜歡的事。
說實在,假如沒有打開艾瑪華森的人類圖,而是光看她的產值和事業成就,會很驚訝於艾瑪是一位投射者;但如果仔細回顧和她相關的報導,可以發現,所有讓她發揮所長、發光發亮的機會,幾乎都來自於「被邀請」。因此我們可以相信,「等待被邀請」這個策略對投射者而言,確實是可行的,也是可以嘗試的。投射者不等於沒有任何產值與價值,而是要等待被賞識的機會,你的能量才能在對的地方得以發揮。
(圖/翻攝自《Entertainment Weekly》)
雖然投射者的策略是「等待被邀請」,但不代表每個邀請都必須接受,那麼到底如何辨認出「對的邀請」呢?其實當你活出自己,忠於自己喜歡的事,呈現出自我本質時,一定會被對的人看見,那時候的邀請,融合了真心賞識和珍惜,你一定會辨認出來的!就像艾瑪華森,她反骨和女權主義的特質,並不是所謂的強勢大女人主義,其背後意義是「兩性平等」,而她身體力行,活出她的本質和信念,加上努力上進以及表達的魅力,進而被聯合國欽點,邀請她擔任兩性平權運動的代言人。當她站上講台演說時,雖然緊張,但神情也相當篤定,因為這邀請對她而言,不但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驚喜。
如果你是一位投射者,與其擔憂不已,成天煩惱到底有沒有邀請降臨,散發出苦澀的能量場,這樣對的邀請也不會到來,不如先做自己喜愛的事吧!當你從事喜愛的事,無論是繪畫、音樂、運動、追劇、研究喜歡的學問或技能…等等,然後持續享受觀察這個世界人事物的樂趣,自然會散發出健康、喜悅的能量場,相信那屬於你的「對的邀請」一定會來臨。
艾瑪華森(Emma Watson)
投射者
人生角色5/2
內在權威:直覺
策略:等待被邀請
輪迴交叉:左角度交叉之限制
• 觀點分析│喬宜思 (Joyce Huang)
• 文字編輯│林育綾 (Hannah Yuling)
• 亞洲人類圖學院版權所有,未經同意禁止任意拷貝轉載。
• Facebook:亞洲人類圖學院 Human Design School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