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99%不開心,都是過於強調自己的感受

文/林韻

有些人就活得簡單,為什麼?因為通透,因為知道自己要什麼。

那天我要出門,叫了一輛共乘車。司機到得很準時,我看了一眼,副駕駛座有人,於是我打開車門坐到後座上。車裡氣氛有點詭異,我聽了一下,是副駕駛座的女士對於共乘車很不滿意:「我現在趕時間,我往東走,你只能接往東走的單,往西走的你不許接!」
「那不行,這是平臺給派的單,讓我去接誰我就得去接誰。」
「你浪費我時間了,你知道嗎?我著急得很,你的服務太差了,我要投訴你!」

我默默心疼司機大哥。共乘車的規則可能有的乘客不瞭解,共乘車是平臺讓司機去接誰就去接誰,而且如果你的目的地比較遠,中間接送好幾個乘客都是有可能的,接人、等人、送人……北京這麼堵車,中間的時間長了去了,所以如果時間不充分,最好別叫共乘車。但是一旦你坐上這輛車,就預設你認可這個規則,再撒潑耍賴就不對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司機特無奈,但還是友情提示她說:「姑娘,下次你真的著急,就別叫共乘車了……」
女士發飆:「你什麼意思,你不就是為了多接個人,多賺點錢!」
司機無奈,道歉,訕笑,說:「你可不能這麼想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乘客下車之後,司機一直心情不好,擔心這擔心那的,如果乘客投訴他沒有按時抵達,他不僅早上白忙活了,而且會影響他未來的接單。我安慰他說:「你就是來賺錢的,怕什麼啊!」

我知道很多專車司機早上不到六點就起來工作,就是為了趕在北京的早高峰之前多接幾張單,就是為了一天跑夠平臺規定的22單,拿到獎勵,早點收車回去休息。這一天苦哈哈,堵在早高峰動彈不得,水不敢多喝一口,話不能說錯一句,不就是為了掙錢嗎?不為了掙錢,在家躺著多好,出去吃吃喝喝也行,平民百姓都只是為了賺點錢,所以我時常覺得生活比電視劇好看得多──真實、有勁兒,絕對黑色幽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活中,很多人不好意思講自己的真實想法。

「你開了一家淘寶店?」
「哎呀,隨便玩玩。」

「好久不見,你的臉瘦了好多!」
「拔了四顆智齒而已,呵呵。」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為什來參加中國好聲音?」
「我有一個夢想……」

「你居然要和我離婚,嗚嗚!說好的這輩子我跟你姓呢!」
「我曾外祖母昨天托夢給我,說我倆八字不合。今生緣分到此,我很好,你也保重……」

翻譯成白話就是——我要掙錢,我想紅,我不愛你了……覺得說得對,笑一笑,恨得牙癢癢,打一架,撕爛他的嘴。多乾脆。

所以活得累,都是因為不夠通透,粉飾得多了,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了。

馮小剛拍戲,想找陳道明演《一地雞毛》裡面的小人物小林。

由於陳道明長著一張剛正不阿的臉,出道那天起就成為帝王專業戶,而且只能演賢主,昏君還演不了,演起來不像。

馮小剛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找陳道明說戲,跟他講,這個劇本裡的小林是一個小人物,普通人,這樣一個扔在人堆裡都找不到存在感的小人物,您可不能演出皇帝微服私訪的感覺。陳道明表示完全Get到導演的意思,說:「這次我聽你的。」果然在《一地雞毛》的拍攝當中,陳道明像是換了一個人,殷勤、周到,而且特別善解人意,穿上小林的衣服,簡直就是苦逼小職員。

《一地雞毛》殺青,陳道明一秒出戲,據馮小剛形容:「吃殺青飯的那天,我們連心理準備都沒有,不陰不陽的表情又回到他的臉上……」陳道明淡定地表示:「我就是一戲子,演員就是我的職業罷了。」陳道明活得就沒那麼累,把戲裡戲外分開,工作和生活分開,開心得不得了,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分裂。

德國作家威廉.格納齊諾(Wilhelm Genazino, 1943年-)說:「我告誡自己,你話說得太多,你聽別人傾訴得太多,你咖啡喝得太多,你在陌生房間裡坐的時間太長,你睡眠品質太差,你醒著的時間太長,你平庸的事想得太多,你希望過多,你安慰自己太頻繁。」

99%的人不開心,是因為太過於強調自己的感受。

我一直在追的一部美劇叫作《摩登家庭》,Jay Pritchett是個有錢的老頭兒,他再婚娶的妻子Gloria是哥倫比亞裔,身材又辣又美,走在路上,路人都以為Jay是Gloria的爸爸……Jay想讓妻子和他去參加大學同學會(他大概已經畢業40年了),Gloria百般不想去。

Jay說:「Gloria我希望你會去。小的時候我很自卑,現在我想讓他們看看,我不再是那個軟胖子,我有自己的傢俱公司,我還有一位像你這樣美麗的妻子。」
「你是希望我當花瓶嗎?」
「對。」
Gloria一點也沒生氣,覺得他矮化女性什麼的,特別仗義地挽著老公的胳膊,說:「那走吧,我最擅長當花瓶了!」

很多人覺得不快樂,因為他既要彎腰搬磚,又要挺直腰杆做人。不能讓別人看出來我白首為功名,我臉皮薄,我不好意思。其實不管是賺錢、拍戲還是忍辱,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為了通向自由之路。明確自己的目標,去掉很多虛妄,我們都會快樂很多。

就像是楊絳老先生說的,你的問題就是因為讀書太少,又想太多。

那是不是就沒救了呢?可能也會有一線希望,那就是努力改變自己,從行為處事方面,從學習方面。

最近有個學者在做這個研究,讀書是一種對性格的積極修煉,因為直接改變性格幾乎不可能,唯有從讀書,運動,繪畫這些事物慢慢去調養。想太多是慢性病,所以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

*本文摘自《愛情,不過就是理解複雜,選擇簡單》

作者:林韻
本文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