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分五種,多數人一輩子只會感受到一種

文/Sandi Mann(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博士)

無聊的感覺不總是相同。事實上,無聊研究者Richard Farmer與Norman Sundberg在1986年初步將「無聊」主要分成兩大類:

1.想尋求刺激與興奮的積極類型。
2.封閉退縮的負面類型。

2014年,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教授Thomas Goetz與圖爾高教育大學的學者合作,深入探討這個二分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無聊示意圖,非當事人。

實驗總共為期兩週,他們每天即時蒐集大學生與中學生在不同時段的數據,參與的大學生有六十三位,中學生有八十位,各自填答智慧型手機裡的實驗問卷,記錄當下所做的活動與感受。戈茨從中把無聊分成五種。雖然我們當中有些人在不同時候經歷到不同種類的無聊,但許多人終其一生只會經歷過一種無聊而已。

▼▼先來測測你是否是害怕無聊的人,再繼續看是哪種無聊正在困擾著你吧!▼▼

1.冷淡型無聊:這是一種最愉快的無聊,顯得放鬆,甚至顯得正面。只是樂於後退一步,讓一顆心自在優游,不需拚命尋求刺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校正型無聊:這是一種比較沒那麼愉快的無聊,會稍微設法減少無聊感,稍微努力尋求刺激,但始終無法真正滿意。原因也許是不知道怎麼尋得刺激,也許是根本無法得到刺激(例如:正在開無聊的會議,實在沒刺激可找)。這時思緒會飄來飄去,但基本上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歡迎其他選項,卻不見得主動去找出來。

3.探尋型無聊:跟校正型無聊相比,面對這一種無聊的人更主動尋找有趣的事情,更不開心,甚至出現某些無傷大雅的行為,像是傳訊息給朋友或隨手亂畫圖,但當然也可能出現更有創意的排遣無聊方法。

4.煩躁型無聊:這是一種最負面的無聊。面對這種無聊的人相當煩躁,亟欲擺脫無聊的狀態,唯恐做出激烈的行為,像是亂搞破壞或訴諸暴力。

5.無感型無聊:這是研究人員後來加上的無聊類型,非常不好受,讓人提不起勁,類似憂鬱症與無助感,可能比其他類型的無聊造成更大危害。在戈茨的實驗裡,36%的學生面臨這種無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以上歸納出的五種之外,還有一種慢性型無聊(或存在型無聊)跟情境型無聊也有所不同。

你參加無聊的會議,或是朋友拿他們度長假的相片給你看,這時你面臨的是情境型無聊。慢性型無聊是對人生感到無聊,通常關乎「意義感」。研究指出,「具備生命意義」會影響無聊程度,改變對生命意義的想法會進而改變無聊程度。當生命沒有目標或意義,會導致一種「存在虛空」,化為慢性型無聊,導致麻木無感。

學者J. M. Barbalet在1999年的論文〈無聊與社會意義〉(Boredom and Social Meaning)說:「對活動或狀況的無意義感會導致無聊。」後來其他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對活動的無意義感是導致無聊的主因。因此無聊會促使我們追尋意義。

研究顯示,時常無聊的人比較熱中於追尋生命意義。

*本文摘錄自《無聊的價值:學會留白,不再愈忙愈空虛,為人生注入樂趣、靈感與創意!》

作者:珊迪.曼恩
譯者:林力敏
本文由 三采文化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