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太多是因為小時候常被罵 六點看出你是否「太敏感」
文/林耕新(商周推選百大良醫、耕心療癒診所院長)
目前為止所遇到的個案,至少有九成都有缺乏自信的問題,容易因為一點挫折就開始嫌棄自己。很多時候,往往別人看來已經很成功,卻仍然覺得自己很糟或是不夠好。
你也有以下這些煩惱嗎?
1.沒有得到立即的承諾,就無法放心 >>> 缺乏安全感
2.害怕失敗、覺得比不上別人 >>> 沒有自信、覺得自卑
3.常常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耿耿於懷 >>> 情緒敏感
4.與人相處總是小心翼翼、看別人眼色 >>> 在意他人眼光
5.無法坦然接受他人的肯定與稱讚 >>> 自我矮化
6.還沒真正去嘗試就先放棄、拖延或逃避 >>> 恐懼改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個人如果沒有安全感,心理上就會變得敏感。用天線來譬喻的話,有些人的天線有五公尺高,在一百公尺外就能偵測到不安的訊號。
這在野生的大自然中也許很實用,但是在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中,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容易產生不良的影響。人一旦對自己遭遇的人事物高度敏感,就會開始注意自己的表現。
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的表現還可以接受,沒有那麼差,就不會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也就不會掉進「自我厭惡」的洞裡。但如果情況相反,就會覺得事情會「這麼糟」,一定是我自己的問題。開始陷入自我批評,要求自己要做得更好,甚至完美,否則自己就是沒有價值的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無法以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所遭遇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無法控制的結果,也會不斷地進行自我要求與苛責。
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無法依照自己原本的意願做決定,演變成做什麼都變成是要讓別人高興,身心自然就會愈來愈累。與他人產生誤解、衝突和各種不愉快,往往就是這樣造成的。
缺乏安全感可能是源自於兒時有過被父母忽略的經驗,或是經常換照顧者,導致孩子產生想要被喜歡、被肯定和認同的心理,因此很會察言觀色,最後變得情緒敏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缺乏自信的原因,多半源自成長過程中,依據父母親的反應所養成的習慣。舉例來說,如果媽媽成天心情不好,與之朝夕相處的孩子,當然也不可能有好心情。
曾有媽媽跟我抱怨:「我兒子自己跌倒,卻會去打別人。」
我反問她:「妳自己的反應呢?」 「我會阻止他,告訴他這樣不對。」
孩子會跌倒其實是因為自己不小心造成的。但因為缺乏跌倒後再站起來的勇氣和信心,反而把跌倒的挫敗感出在別人身上,長大後就更難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孩子本身可能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察覺自我,但是當大人告訴孩子「這樣不對」時,就加進了負面情緒和批判。孩子面對批評當然更不願意接受,甚至還會說反話、做出相反的事情,故意惹大人生氣。
一旦情緒變得敏感,變成凡事都要考慮他人的喜好,就會慢慢失去自我,習慣依賴他人的情感好惡來決定如何行動。 這麼一來,情緒的鑰匙就變成掌控在他人的手中。
原本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是鼓勵和肯定,卻因為從小就被父母要求或責罵,養成孩子只看自己缺點的習慣。因為凡事都害怕做錯、擔心自己不夠好、怕被責罵,因此覺得發生在身上的事情或自己的表現很糟糕,做任何事就會開始小心翼翼的。
但是,愈是想要做好,就愈做不好。
父母必須讓孩子有自我學習的空間,從過程中協助孩子自我發現,並從中建立自信心。
*本文摘錄自《解憂相談室:從情緒整理、轉化想法,找回自信與自在的人生》
作者:林耕新
本文由 如何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