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虎說話小朋友沒在聽?研究:故事改成人類才學會道德教訓

文/法式軟糖

《龜兔賽跑》、《三隻小豬》、《七隻小羊與大野狼》等童書,常常以動物為主角,除了吸引孩子閱讀之外,作者希望藉由動物表現出的行為舉止,教導與告誡孩子各種寓意深刻的人生道理。但是最近有學者表示,若能將擬人化動物直接換成人類,那這些故事對孩子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圖/cc0)

根據多倫多安大略教育研究所(OISE)的研究,他們將4~6歲的孩童分為三組,分別給他們閱讀不同的故事書: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組:閱讀童書繪本《小浣熊學會分享》(Little Raccoon Learns to Share)。
第二組:閱讀故事和第一本故事相同,只是將小浣熊的插圖替換為人類。
第三組:與分享無關的書,是另一本關於種子的故事,作為實驗對照組。

研究小組另外設計了「實際分享」的環節,以測試小朋友是否能從故事書中得到啟發:在孩子閱讀故事前,研究人員讓他們挑選10張貼紙帶回家,並告訴他們有些小朋友沒有拿到貼紙,但若他們想捐贈貼紙,可以把貼紙放進信封裡;閱讀完故事以後,小朋友一樣可以再挑選另外十張貼紙,同樣也告訴他們可以捐贈給其他沒有貼紙的小朋友。

研究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在閱讀以人類為主角的故事之後,捐贈貼紙的數量變多,整體變得慷慨;但另外兩組孩子,在閱讀動物故事和毫無關聯的種子故事之後,分享行為反而有所減少。


(圖/cc0)

事實上,孩子的分享行為並不常見,早期認知發展副教授派翠西亞‧加內亞(Patricia Ganea)指出,過去的研究已表明:「6歲前的孩子,幾乎不會與朋友分享貼紙;而過了6歲以後,分享行為沒有改善太多,孩子仍會替自己保留大多數貼紙。」因此從此實驗可以看出,以人類為故事主角,能大大改變孩子的行為,甚至產生利社會的行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加內亞副教授表示,雖然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兒童容易不加思索地將故事裡學到的東西應用在現實生活,但他沒想到,以人類為主角的故事,影響力會大於擬人化動物,畢竟根據2002年的資料顯示,約1,000本的兒童讀物裡有超過一半的書,都是以動物及其棲息地為主軸。


(圖/cc0)

此研究說明,當故事書內容更加逼真時,孩子們更加容易將書中學到的知識搬移到現實世界中運用。不過這不代表父母應該就此捨棄擬人化的故事,因為擬人化故事還具有其他優點,比如增進幼兒的想像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故事想要傳達的「抽象道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將虛幻故事與真實情境之間建立起聯繫,例如將故事中浣熊分享的行為和貼紙連結起來,讓孩童了解,這些抽象的道德原則,不只存在於幻想世界,更能適用於現實生活,幫助真實世界更加美好。

【VIA theguardianm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