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到值得一死!宋朝人瘋吃河豚 還發明假河豚肉

文/陳華勝

宋朝人對美食的追求已經到了孜孜以求的地步,各種食材、食譜都被開發出來。今天有句話叫「拚死吃河豚」,吃河豚的習俗就是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

蘇東坡有首著名的詩〈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你看,河豚還沒上來,他已經在記掛著了。


▲河豚(圖/記者蔡玟君攝)

河豚,在生物學上屬於哺乳動物的鯨類,並非魚類,可是古代中國人一直把牠誤認作魚,稱之為河豚魚。其實河豚的祖先是生活在陸地上的一種哺乳動物,後來由於水陸變化,才以水為家。牠為了適應水中生活,兩個前肢變成了鰭,後肢退化消失,形成紡錘狀的魚身。牠形體像魚卻沒有鰓,靠肺呼吸,每隔幾十秒鐘要浮出水面一次。河豚遇到敵人時,會把空氣吸入胃中,腹部膨鼓起來像個球,看起來嚇人,敢吃牠的還真要有些膽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河豚應為魚類,通常泛指魨形目中二齒魨科、三齒魨科、四齒魨科、箱魨科等下所屬魚類,應是原文有誤。)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河豚吃魚蝦維生,所以肉特別鮮美。但是牠在四、五月間產卵時,卵巢與肝臟皆含劇毒,這種毒叫「河豚酸」,無色、無味,毒性是氰酸鉀的十三倍!自古至今,想吃河豚的人不少,被河豚酸毒殺的也不少。

中國人吃河豚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但自晉至唐,大家還沒有掌握一個安全的法子,所以吃河豚終究沒有普及開來。到了宋朝,吃河豚風氣大盛,原因是河豚碰著了天敵,毒性被破解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天敵不是蘇東坡,而是另外一個詩人──梅聖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梅聖俞以講究吃海鮮而聞名,他家裡經常吸引了一些習氣相投的吃貨。作為一個詩人當然是「往來無白丁」的,這些吃貨們可都是有知識的吃貨!於是,河豚就倒楣了。一時間,梅聖俞家幾乎成了河豚研究中心。這麼研究來,研究去,河豚終於被他們研究死了。梅先生很得意,還寫了一首〈河豚詩〉:「春洲生獲芽,春岸飛楊花。河豚於此時,貴不數魚蝦。」所以說,蘇東坡先生的口福,是建立在梅聖俞先生捨生忘死的研究基礎上的。

蘇東坡謫居常州,當地盛產河豚。河豚盛產於三、四月間,上市的季節很短,一到四、五月,河豚產卵時就不能吃了。所以,春天一到,東坡先生就在記掛著吃河豚了。當地有一個士大夫,烹製河豚有獨到之處,聽說蘇學士有這樣的偏好,便以此為誘餌,招呼蘇東坡來家吃河豚。蘇東坡果然二話不說,拔腳就來。

這戶人家的女人和孩子聽說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來了,都跑到屏風後面,希望能聽到蘇東坡怎樣品題佳餚。沒想到,他老人家埋頭大嚼,來不及說一句讚美之詞,等吃光了、吃飽了,這才放下筷子,摸著肚皮,抬頭對主人說:「據其味,真是消得一死!」主人和躲在屏風後的人聽了,個個都樂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清燉河豚。(圖/記者呂曉雯攝)

蘇東坡後來吃河豚也吃出經驗來了,說:煮河豚用荊芥,煮三、四次,換水則無毒。當然,這可不可靠,他概不負責,我更加不負責。

河豚有毒,並非人人都會烹製,但宋朝的老百姓又都想吃,於是美食家就研究出了行之有效的烹製河豚方法。而且,為了解決口腹之欲,他們甚至還創造出「假河豚」的吃法,類似今天到寺廟裡吃素齋,也能吃到「素牛肉」、「素里肌」、「素黃鱔」。

楊次翕在丹陽的時候,就用這樣的「假河豚」招待過大書法家米芾。當楊次翕將他的「河豚」端上來時,米芾一開始還疑慮不敢吃:你老兄會不會做呀?不要誤了卿卿性命!楊次翕卻笑著對米先生說:這是用別的魚做的,假河豚!米芾一嘗,居然跟真河豚一樣鮮美,假可亂真!於是放心大快朵頤。

假河豚怎麼做?《山家清供》一書裡有記載,你有興趣,自己找來試試。試不好也毒不殺你,放心。如果是在宋朝,你還可以請專職廚師上門來替你做。

宋朝的商業服務相當周全,專業分工也十分周密,家裡要辦酒席請客,自己不會動手,又沒有私僕家廚,不要緊,有四司六局可以幫忙,專門負責代辦酒席。

什麼叫四司?說的是賬設司、茶酒司、廚司、台盤司。賬設司負責佈置宴席環境,屏風、書畫、圓桌、檯面都可以租的;茶酒司又叫賓客司,派人替你上茶斟酒還是小事,發送請柬、安排座次,這些工作統統可以交給這個司;廚司嘛,就是負責掌勺調和了;台盤司的人則負責送菜、換盤,洗刷碗碟。你想想,雇上這四個司的人幫忙,你還有什麼事情搞不定的?

那麼,六局呢?指的是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從採購果品菜蔬到燈光照明、焚香佈置、桌凳排放拭抹,他們統統替你代辦了,比今天的家政服務公司還要靠得牢!

所以,無論要做真河豚宴還是假河豚宴,只要你有錢,找四司六局就沒錯!南宋人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一書中對這種服務也大加讚賞:「凡四司六局人,只就慣熟,便省賓主一半力,故常諺曰: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許戾家(不宜累家的意思)。」

好了,有這樣專業的家政服務公司,請客吃飯問題當然省心。大家開吃吧!

*本文摘錄自《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

>>更多大檸檬精選深度好文

作者:陳華勝

本文由 商周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