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傳承知識!古代造紙工1點開工泡冷水 沒一個活過30歲

文/馬克.科蘭斯基
譯/王約

到了十四世紀,造紙術已然是歐洲的一項日常工業。舉凡有湍流傾洩而下的河川,水質清澈含鐵量低,加上鄰近人口足以供應破布,就會有一座造紙坊。


▲造紙(圖/Wikipedia,下同)

有時候造紙坊由小家族經營,有時候是雇用上百員工的大型工廠。測試水質的方式是看它溶解肥皂有多快。含鐵與鎂的硬水不容易溶解肥皂,因此不適合造紙。此外,造紙坊也不適合設置在任何一種工廠的下游。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多數造紙坊的產量趕不上銷量。造紙師沒有固定上下工時間,倘若拿到一張大訂單,他們可能要通宵加班(這是別住在造紙坊隔壁的另一個原因)。在法國,工班可以在凌晨四點開工,而在奧弗涅,是半夜和凌晨一點之間。正常的話,造紙坊晚上會停機,而一大群造紙學徒(也可以稱之為童工),因為個頭小能爬進紙漿筒內,將錘子和設備刷乾淨。

根據歷史學家瓦爾斯.蘇維拉所載:「他們會被很快地拖出來,用粗布擦乾。接著拍打一頓喚醒麻木的皮肉,再喝上一大杯葡萄酒,然後才去裹著溫暖的毯子呼呼大睡。」

由於不斷泡在冷水裡,造紙師都活不過三十歲。肺結核、風濕熱、神經性疾病,以及過勞是司空見慣的事,淫亂、亂倫也是。

在法國和義大利等一些國家,造紙師結黨加入行會可因而取得一定的權勢。這些工匠有好伙食且待遇佳,因此能存下大部分收入,盼著終有一天能買個自己的造紙坊。整個家族,包括母親、父親和子女,都會住進造紙坊做工,一起省錢度日實現目標,假如他們活得夠久定能達成夢想,因為坊間永遠需要新紙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十四世紀末,西班牙、義大利、德國和法國有數不清的造紙坊。一四一一年初,瑞士也建造造紙坊,法蘭德斯在十四世紀晚期也開始造紙,而歐洲人則開始出口產品到阿拉伯國家。

十四世紀的歐洲仍廣泛使用羊皮紙。新興的書,如商用會計、數學、科學,大多數在紙上做。可是在重量級的圖書館裡,例如羅浮宮,絕大多數的書籍仍壓倒性以羊皮紙甚至精製的仿犢皮紙寫成,僅僅一小部分寫在紙上。大家還是認為如果某一本書或某份文件真的價值不菲,是禁得起歲月考驗的,那麼就必須寫在羊皮紙上。

時間已經展示出這個看法未必成立,以破布製成的高品質紙張禁得起數世紀的考驗,無異於羊皮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賭命享受新科技!史上第一個裝電燈家庭 不到3月差點火燒屋

>>更多大檸檬精選深度好文

*本文摘錄自《紙的世界史:承載人類文明的一頁蟬翼,橫跨五千年的不敗科技成就》

作者: 馬克.科蘭斯基
譯者: 王約

本文由 馬可孛羅文化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