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為新海誠筆下憂鬱主角!看過新海誠展..你的名字離神作還遠

文/喪女

隨著《你的名字》電影票房破百億,新海誠的名字也開始在「普通人」間留下印象,甚至在台灣接連開辦了「你的名字特展」、和即將在3/18結束的「新海誠展」。

如果只喜歡《你的名字》,那麼這個展可以pass;但若是燃起了一點對新海誠的好奇心、或了解他過去作品的慾望,這個展可以省下你去google一堆資料的時間,還能拍些美照。

《你的名字》之所以爆紅,或許是累積了新海誠15年來的創作能量:
題材大部分貼近生活、敘事節奏明顯加快、精緻到不像在看動畫的美術背景設計、相襯且能烘托情緒的音樂、以及日本網友推特上的過度吹捧──說是看完會想立刻帶另一半登記結婚。
>>你的名字》爆結婚潮!男網友警告:看完帶女友去登記

的確,新海誠非常擅長描述細膩的情感,尤其是帶著遺憾的、錯過的,從最初《星之聲》那段連結宇宙和地球的的手機簡訊,卻慢慢不敵距離與時間;到最近《你的名字》不再交換身體後、才意識到彼此的重要性,以及3年時間差的遺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說寂寞可以殺死一隻貓,那麼將內心寂寞氛圍發揮到極致的新海誠,當然能虐死一票人,尤其是有故事的人。

但若要說到將新海誠那種虛幻又浪漫、能掏空一個人的寂寞感大爆發的作品,我自己認為是《秒速5公分》和《言葉之庭》。

《秒速5公分》的劇情寫實,以動畫來說實在太殘酷,或許分類為電影範疇會更好。他傳達了「即使我們用盡全力去愛,也未必會得到結果」、以及「用盡全力愛卻未果後,筋疲力盡再也無法付出全部」、「為過去的愛所束縛」的無力感。

如他在展覽上所寫的:「我創作時希望能夠針對活在當今線時社會的人們,盡量呈現出誠實不浮誇的作品。」正是因為劇情換起我們愛情不順遂的記憶,太貼近生活,那種不舒服感也會隨著劇情推進而跟著加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我站在展覽所投影、那棵承載劇情重要思念的櫻花樹前面,也跟著想起「櫻花飄落的速度是秒速5公分」,並且隨著投影出來的櫻花變化,似乎也可以感受到時間推移消磨感情的無奈。
無法跨越的除了距離,還有時間、以及時間的延長──年紀與身分。
在《言葉之庭》裡,呈現了一種極致的日式風格:山林柳樹的大量綠意;傾盆大雨下,在遮雨亭既安全又隱密的密閉空間中,濃烈的感情正在發酵、卻被強烈壓抑住的禁欲感,讓人狂起雞皮疙瘩、手指蜷曲。

尤其配上清澈的音樂、後期情感爆發後激烈的歌聲,日本古代婉轉傳達情意的短歌,最後還是狠狠地分開的師生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以坐在展覽裡設置的「言葉之庭」中,聽著雨聲(當然是假的),回想自己是否也曾經愛過不能愛的人、或是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

但是記得,咀嚼過那份傷痛後,你還是得走出庭外,迎接雨過天晴。

就如新海誠說:「動畫的優點是能表現出比現實更美好的風景,可以將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情感寄託於其中。」大量的觀眾也從他壯闊卻細膩的背景中,獲得情感解放。

但當回頭再看《你的名字》,還是有新海誠擅長的壯麗風景,還是有錯過與距離,卻少了情緒鋪陳,我只知道三葉能邊跟瀧互換身體、邊幫他把學姐,卻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愛上了瀧;瀧又是什麼時候愛三葉的程度可以為愛走天涯、甚至拯救村落?

當然,畫面精緻度和美感、配樂的烘托,新海誠仍是新海誠;論講故事的節奏、他甚至大大進步。
但,不知道是為了顧及劇情的邏輯性、或是為了取悅大眾,瀧簡單就能穿越時空、翻轉歷史,最後走向了英雄救美式的HappyEnding大結局,顯得有點莫名其妙和倉促,把影片中期、瀧發現三葉跟自己的時空差了3年、那個女孩其實3年前就死了、小鎮整個消失,本來由懸疑和災難堆疊起來的悲劇感,整個毀了。

但若只是抱著欣賞電影級動畫的心態,那麼《你的名字》的確非常賞心悅目,而且彗星和夜空美的讓人想舔屏!
如果想體會新海誠的美術影像能力(還有拍美照),以及其他作品的魅力(還有拍美照),趁新海誠展結束前走一趟吧,回來就可以發IG了呢~(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