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丁呷麵|活在《大富翁》的世界,真的會被「過路費」逼死嗎?

文/胖丁呷麵

大富翁是不少人小時候的回憶,搶地蓋房,簡單的規則讓小孩也能玩得盡興。在台灣,大富翁被本土化改成了台灣地名,中山北路、建國二路等等的路名,似乎就是讓我們玩起來更有感覺,展示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欲望物質:

「要是我們搶到這個地段,那就贏定了!」

雖然是如此刺激好玩,但大富翁上卻有個常被人忽略的不合理設計,那就是我們擲骰子,走到相對應的路段時,如果該地已經有人購買了,那麼你必須支付「過路費」。換到現實中,我們路過大地主的屋子前,基本上是不需要繳「過路費」的,那麼為什麼大富翁這個遊戲要如此設計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筆者去年底就曾撰文介紹大富翁這個遊戲的由來,原型是19世紀左翼思想家伊莉莎白.梅吉(Elizabeth Magie)所創造出來的,他想透過遊戲警告世人,如果世界的土地都被資本家壟斷,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落得與遊戲失敗者一樣,除了破產橫死路邊以外,最後連去路上逛逛的自由都沒有。

「如果資本家壟斷所有土地(連同道路),那麼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會處處被剝削。」

在1870年代,她遊歷美國期間,曾見證到亞特蘭大地區的勞工被無人道壓榨,不論是鐵路、學校、醫院,處處都是地主與資本家佔盡優勢,她觀察到,這些窮人在城市的所得,最終都會回流到地主身上。感觸良多的她,就在當時創作出知名遊戲《大富翁》,目的就是要提醒世人,當有錢人占盡土地資源後,就能對窮人予取予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為什麼玩大富翁遊戲,停下來要付過給地主錢呢?

為了彰顯土地的私有化問題,梅吉就假設土地擁有者一定是貪婪無度,因此遊戲中的過路費與租金,就是一個模擬窮人被剝削的過程。因此在原版的《大富翁》中,過路費/租金就是地主對窮人的剝削。

假設現實生活如《大富翁》的世界一樣荒謬會怎麼樣?每一個大地主都佔據了交通要道,貪心地大喊著,「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若要過此路,留下買路財。」如此殘酷的世界,其實就是現實的縮影,這就是土地私有化的弊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用現今《大富翁》的思想來看現實,馬路如果都歸私人所有,那麼這個國家的交通,理論上會出不少問題。例如最近的醫院在路的另外一頭,那麼城鎮的病患就猶如被這些「資本家」落井下石,不經過地主的同意或者支付過路費,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you can't pass示意圖

回到現實世界,有人爽住帝寶豪宅,而有些人只能流浪睡公園,隔了一百多年,梅吉的憂慮似乎成真了,資本家仍然壟斷土地資源。但好險的是,道路與部分公共土地,是歸國家所有的,所以我們能路過豪宅「看看不用錢」,窮人也有公園能睡,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免於在現實生活中,被逼玩著「真人版大富翁」。

我們可以說,政府的出手規劃出來的公有地,就如同沙漠中的綠洲一樣。

土地的私有與被占領,看起來似乎是有百害而無利,因此19世紀時,不少知識份子就像梅吉這樣,有著「共產思想」,主張土地由政府或者人民共同擁有,這樣就能解決完美這個「大富翁問題」。

▼烏克蘭列寧像

隨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在一連串的共產革命後,至今已沒有多少共產國家留存於世,共產制失敗的原因在於,其實土地私有制有著難以被取代的優點。有著濃厚共產思想的梅吉,其實也在《初代大富翁》中提到土地私有制的益處,只是當時的知識份子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是共產體制難以施行的關鍵之一。

在她見證亞特蘭大城市的貧民生活陷入困境的同時,他也還發現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土地私有制這件事,除了帶來貧窮以外,還能帶來經濟繁榮。

例如大地主可能會想請雇用大量佃農來栽種作物,或是礦山的實際擁有者,可能會想要找礦業公司來採礦,這創造了城鎮或農村的興盛,也吸引到更多人集中居住、工作。

雖然她可能無法參透當中原因與奧祕,但她發現,結果就是土地私有制能創造財富,甚至還能帶來經濟的繁榮,只是好處都集中在有錢人身上了。

但她認為這種繁榮,功勞不在土地私有者身上,而是在於大自然的天然資源被善加利用了,地主只是不小心擁有這塊土地,因此他能以這個藉口來剝削勞工。梅吉就主張,在資本主義的遊戲中,應該要大家都是贏家,共享城市的繁榮,她主張要對有錢人課徵所得稅。隨後她把這種概念放在了《大富翁》中,加入了第二個勝利條件「繁榮」。

除了我們熟知的「只有一人勝利、其他人破產、橫死街頭」的結局以外,梅吉版的大富翁還有另一種結局,隨著土地總數的購入與興建後,繁榮表的分數就會逐漸增加,等到分數達標之時,或是最窮玩家的總資產數翻倍的時候,最後將會宣告是窮人的勝利,在這時沒有人是輸家。(更像社會共同基金,所得稅的概念)

可惜的是,這個繁榮的玩法,在隨著後來《大富翁》商業化,也隨之消失了。

雖然她主張透過所得稅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公平、更美好,但重點在於,為何土地私有制能帶來繁榮?這要等到了20世紀後才有比較明確的答案。

為什麼如今的世界大多是土地私有,而不是共產?

1968年時,美國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就提出《公地悲劇》理論,解釋為何公有的土地會造成悲劇:

「公共草地上,有一群牧羊人,每一個牧羊人都想要多獲利一些,所以某個牧羊人就帶了大量的羊來放牧,雖然他知道過度放牧,草地可能會承受不住。但他依然獲利了,而後所有的牧羊人都跟進,所以草地牧草耗竭,悲劇因而發生了。」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馬路,塞車、路霸占領馬路,的確不斷地重複上演。

1924年,美國經濟學家法蘭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也提到了"塞車"這種悲劇發生的原因:

「就因為這些道路『沒有主人,不是私有的』因此沒有人能行使『排他性』的權利,把某些人給趕走。一旦某條路有了產權、屬於某人所有,那麼這個所有者就會更積極地讓這條道路的利益最大化,讓這條路保持暢通。」

法蘭克的思想也許有些偏激,但他的確提到了一個重點,在公有地「沒有利益最大化的誘因」,因此道路是否暢通,或者可以通行,根本就沒有人會在意。

如果地主想讓一條路能賺大錢,勢必一定會想辦法讓更多人能經過這裡,保持道路的暢通,因此他天天會做到道路的維護與清理,並維持交通秩序。

土地私有化能製造繁榮的原因,在於私有制能保護讓人們去做「該做的事」的誘因,進而增加經濟效率,免於落入了公有地悲劇的陷阱當中。

這也許能解釋為何今日的國道收費系統,是透過BOT的方式授權給廠商做,原因在於管理國道的高公局,如果努力讓道路通行更順,車流量更多的話,他們並不會因此賺的更多;透過授權給私人廠商,為了賺大錢,廠商就會投資高科技現代設備,藉此改善交通狀況。不但廠商賺錢,交通也變得更流通了!

有了這種思想後,再回頭看看到大富翁「過路費」這事情,你也許會有一個嶄新的看法。那就是現實生活若像大富翁那樣,路過會被收取過路費,也不是全然都是壞事。

像是交通擁塞的地方,可能會因此變得異常順暢;廠商為了節省銑鋪馬路的成本,可能會選擇更高單價的道路材質,以杜絕馬路坑坑洞洞的情況;製造出來的新的經濟稅收,政府也許還能拿來補助窮人,令他們不會被財富限制自由。

誰能想到,現今困擾政府的道路種種問題,透過能私有化的方式完美的解決,能大大節省政府養路的成本,甚至創造嶄新的收入與GDP。


(圖/記者周宸亘攝)

所以假設現實世界像大富翁那樣,道路路過都要付錢,人們還能活得下去嗎?

結論與梅吉的《初代大富翁》一樣,就算能把「經濟餅」做大,改善了效率,收入也只是都囊入有錢人的口袋而已。如果沒有有效的所得重新分配方式,那麼的確有可能會被餓死。

如今我們卻常被這種悲觀性的結論所誤導,去忽略道路公有化的悲劇問題,與私有化後能提供的價值與可能,也難怪路會每天塞車,馬路怎麼補還都是沒用了。

【喜歡胖丁呷麵的文章嗎?歡迎來訂閱!】

▼▼▼▼快幫胖丁按個讚▼▼▼▼


參考資料:

AEON

公有地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