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東沒有「門票」 巡迴魅力萬人秒殺 真替獨立音樂注進活水?
文/老派假文青
假文青音樂分享#台灣獨立樂團前言
說到草東沒有派對,大概是台灣最難買到的樂團門票,2018《如常》巡迴場在4/20再度被秒搶,假文青的朋友們幾乎都沒有搶到,臉書滑下來整排動態都是髒話,對於一群玩團出身、流連於各練團室及音樂展演空間的人們來說,實在是件能夠預測又忍不住嗤之以鼻的事情,不禁想著:那些搶票的人真的有在聽獨立樂嗎?這些人潮如果平常會去聽團,那以音樂維生的人就不會那麼辛苦了吧?諸如此類,但心裡又無法否認草東的魅力。
雖然本人聆聽獨立樂團的時間沒有饒舌來的長久,但曾有在live house(音樂展演空間)擔任企劃的經驗,接觸過不少樂團,這次想來談談台灣的獨立樂團,接著也會為酸酸們做些樂團推薦,也許你會和我一樣一試成主顧。
✿先來談談「獨立音樂」是什麼?
「獨立音樂」這個詞彙源自 80 年代英美興起的 Indie Music,「Indie」指的是「Independent」,是當時一些小廠牌及堅持全自行創作的樂團,以低成本、低曝光、獨立自主精神推出的另類唱片,形成一種次文化。但「獨立」音樂不只是單純形容製作過程的獨立,也是種「自我追求」的表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獨立音樂」常常會和「地下音樂」、「非主流音樂」、「另類音樂」、「搖滾」、「龐克」這些名稱一起出現,他們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地下音樂?
早期的科技與資訊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全製作音樂的過程相當費時費力費錢,所以「獨立音樂」可以指稱全獨立的製作過程,創作、錄音、出版全由音樂家或樂團自身獨力完成,不透過經紀人及唱片公司進行行銷包裝,因此粉絲數量較線上音樂少。但現今網路發達,擁有更多的軟硬體設備,透過youtube或是各個音樂平台,可以快速便利的發表歌曲,聽眾越來越多,不再是只存留於地下的文化。曾有地下樂團社群內戰表示自己不是個活於「地下」的團體,此種說法有些鄙視自己,許多團逐漸改以「獨立樂團」自稱。
(2)非主流音樂?另類音樂?
獨立音樂有別於主流商業唱片,擁有自己的音樂品味。為什麼主流音樂總會商業化呢?在資本主義結構下,這是無法避免的情況,想要賺錢就得考量大眾口味,筆者認為「KTV文化」是影響流行音樂的主要關鍵,休假時和朋友去唱歌一向是台灣人的主要休閒,一首旋律容易、歌詞淺顯、歌手知名的歌曲,通常是必點的歌曲,人人都能跟著哼哼唱唱,比較容易練習演唱,而現在「抖音」、直播、輕便型麥克風也成為潮流,想要唱好歌並非難事,為了提供這樣的需求,供給的音樂商也推出更多極為類似的流行音樂。相對而言,獨立音樂有著自己的堅持,創作自己喜歡的音樂,不同主流的陳腔濫調,可以稱為非主流或是另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3)龐克?搖滾?
在早期的西歐音樂圈,獨立一詞是有特定的曲風,但台灣的獨立音樂風格較為多元,可能一個團就混合多種風格,所以獨立指的並非是風格名稱,而是態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片提供:小地方展演空間
✿哪裡可以聽到樂團呢?
live house音樂展演空間(The wall、Revolver、Pipe、女巫店、小地方、海邊的卡夫卡、河岸留言等等)或網路平台(streetvoice、Youtube、Soundcloud)。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live house音樂展演空間
說到live house音樂展演空間,假文青想分享自己成為獨立樂迷的原因,永遠無法忘記第一次聽團的悸動:
「希望能夠再有好多個這樣的夜晚,可以用來虛度和浪費,窩在小小的空間,幾瓶啤酒,微醺微醉,分不清陶醉的酒精、音樂、或是氛圍,想唱就唱、想哼就哼,激動就尖叫、感動就掉淚。」
音樂最大的魔力大概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明明不認識旁邊的聽眾,卻會為了同樣喜愛的音樂一同搖擺哼唱,甚至一開口就聊個不停,而那些舞台上閃閃發光的樂手們,也是平凡人,和我們一樣為了生存而努力,我想這就是我喜歡非主流音樂的原因:他們不是偶像,不是被創造出來崇拜的商品,他們很平凡,可以是任何努力的人兼顧著多種身分,踏實地從事喜歡的事情,只是剛好興趣在舞台上散發魅力,也確實相當亮麗。
回到live house本身,樂器的轟鳴聲是現場才能體悟到的,於是我有了聽團的習慣,一個月平均會看三場樂團表演,剛開始無法理解「後搖團」為何沒有人聲,仍有那麼多人熱愛他們的音樂?在大量聆聽後,竟然也迷上這種僅有樂器聲的編制,甚至不停播放歌曲的間奏,感受大鼓小鼓、吉他貝斯、鋼琴提琴等等的和鳴。隨著聽團次數的增加,耳朵跟著被開發,能夠聽出來的樂器種類愈來愈多,這是以前沒有想過的事情。酸酸們可以去親身體會看看~
推薦:大團開發The Next big thing
這是和大誌報Big issue合作的表演,每年三四月份的雜誌會附上兩張門票兌換卷,現場票價200元。每個月會有一場大團開發The Next big thing樂團表演在華山Legacy,讓觀眾用優惠的價格感受到高規格的演出,希望可以開發更多樂團。今年更搭配了十場講座,邀請觀眾和音樂人進行互動,更能接觸到這些文化。
(2)streetvoice
基於前面說的科技日新月異,能夠輕易的在網路上聽到作品,加上各大音樂祭的蓬勃,樂團和聽眾逐漸成為流沙,聚集的快、消散也快,漸漸地越來越少人會願意去現場聽團,並且只會唱主打歌,不知道該團其他歌曲或是成員。
這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首爾、東京、紐約等等國家,隨處都可以感受人民對於音樂的重視,人民的重視與國家的影響是雙向的,若是台灣的聽眾只在乎流行音樂,自然政府對於樂團的補助不會增加,那些批評台灣沒有好音樂的人,仍舊聆聽著流行音樂,默許高產量低品質的行為,或是僅關注國外樂曲而忽略台灣也有許多未被發現的好音樂,同理在體育、美術、文學方面,台灣的藝術家亦沒有得到該有的關注支持,在政府注視問題前,更實質的做法是民眾掏錢觀看賽事與展演,到現場一同參與。
回顧草東沒有派對得到「最佳新人」、「年度歌曲」和「最佳樂團」三獎,對於獨立音樂圈整體是件好事,代表有更多人注意到這些被掩蓋的光輝,希冀大家在搶票的同時,也能注意更長久的效益,草東沒有派對不可能永遠不滅,但音樂會永恆不毀,批評國內文藝產業格局大小的同時,也該思索如何改變。最後附上草東沒有派對的大風吹~
「哭啊 喊啊 叫你媽媽帶你去買玩具啊
快 快拿到學校炫耀吧 孩子 交點朋友吧
哎呀呀 你看你手上拿的是什麼啊
那東西我們早就不屑啦 哈哈哈」
我想,這是流行音樂聽不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