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憶時代!人類記性變差看愈多忘愈多 這篇你等等看完就忘記了
文/鏡週刊
常聽人開玩笑說一離開學校後「學的都還給老師了」。人生不斷在學習,也不斷在忘記。為什麼我們幾個月、或幾個星期前,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內容常常記不住?
《大西洋期刊》的作家Julie Beck最近的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的記憶和遺忘。她指出網路發達、隨時隨地可連結的環境下,我們大腦記憶的能力和形態可能也出現微妙的變化。
有些人天生神力,讀過的書或是看過的電影都可以過目不忘。不過對大部分人而言,讀完一本書之後,留在腦中的可能是模糊的情節梗概,但許多東西則不復記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記憶專家們的研究,所謂的「遺忘曲線」(forgetting curve)在我們學習某件事物後24小時之內最明顯。除非努力複習、回想、製造記憶點,我們閱讀過的東西內在第一天之後大部分都會忘記,之後遺忘部分漸增,直到最後只留下殘存的片段。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記憶與遺忘的形成過程大抵是如此。不過,Julie Beck的文章中指出,我們如今對資訊和娛樂的消費方式,讓我們大腦著重的記憶類型出現了改變。我們現在更不容易記住半年前讀過的書或看過的電影;原因是:我們並不需要記住。
Beck說:在網路時代,所謂的回想記憶(recall memory),也就是即時從腦海中回想訊息的能力,必要性已經降低。這類記憶,也許有助於提供冷知識的聊天話題,或是記住自己的待做事項。不過,大致而言,如今比較重要的記憶類型是重認記憶(recognition memory)。霍瓦瑟說:「只要你記得這個訊息是放在哪裡,要如何找出來,你其實不用真正把它『回想』出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些實驗顯示,網際網路如今扮演某種外延記憶(externalized memory)的功能。「當人們預期到未來可以讀取到資訊,他們對資訊本身內容記住的比例就會比較低。」
科幻作家多克托羅(Cory Doctorow)曾提到網路如何輔助他的記憶。他形容他發表部落格文章的Boing Boing網站是他「外掛的腦」:我挖到的金礦可以立刻供我使用。我可以利用文章的搜尋介面,用幾個關鍵字就找出我貼過的文章。我在準備演講、寫專欄、或醞釀小說時,我通常會開著「編輯文章」的瀏覽視窗,游標點入搜尋位置。我在瀏覽器和編輯器之間來回遊走,輸入一些關鍵字馬上可找到一些要點的細節。這是我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有我的讀者們幫忙註釋和增編。
即使在網路發明之前,書本本身也扮演著自身的外延記憶。你不需要記住某本書的經典名句,你只要記得可以在哪一本書上找這個句子就夠了。在錄影帶問世後,你不再需要刻意記住電影的內容,想要找出某個經典場景或主角台詞只要轉轉帶子就行。我們不用擔心萬一沒把它深深刻在腦海裡,它就會永遠地消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網路讓人們攫取前所未有的大量資訊,不過人腦的記憶似乎本質上就有局限性。
Beck提到墨爾本大學霍瓦瑟(Jared Horvath)去年的研究發現:看得多也可能忘得快。根據調查,熱衷對電視影集馬拉松式「追劇」(binge watching)的觀眾,比每週固定收看一小時的觀眾更快忘掉電視劇的內容。
在影集播完之後立刻進行測驗會發現,「追劇」組的觀眾記住較多的劇情內容。但是經過140天之後,他們記住的內容低於每週固定收看一小時的人。此外,他們收看節目所感受的愉快程度也不如每天或每周固定看一集的人們。
在文字閱讀方面,人們同樣有「暴飲暴食」的趨勢。它對於增加知識似乎也沒有幫助。霍瓦瑟說:「你並沒有真正學習了什麼。它只是個短暫的體驗,讓你感覺自己彷彿學習了一點什麼。」
在《晨間新聞》(The Morning News)網站一篇文章「暴讀失調症」(Binge-Reading Disorder)裡也提到,在2009年,美國人平均每天接觸十萬個字——即使未真正把它們「讀」進去。文章裡說:「閱讀是個微妙的字眼,不過最普通的閱讀是把閱讀當成一種消費(reading as consumption),我們閱讀,特別是在網路上閱讀時,我們只是在取得信息。但是除非信息『固著』在腦中,否則無法成為知識。」
或許,為了「記住」某事,我們往往需要「遺忘」造成干擾的其他雜事。記憶與遺忘看似相反詞,實為一體的兩面。網路提供的大概也是類似的交換,你可以獲取和使用儘可能大量的訊息,不過代價是我們捨棄了人腦的記憶,於是大部分的資訊也無法真正被「擁有」。
參考資料:The Atlantic, kottke
更多鏡週刊報導
降低失智等障礙 科學家用「神經義肢」修補記憶功能
你跟某人「頻率相同」? 科學家發現真有其事
吃冰吃太快讓你頭痛嗎?舒緩「凍腦」症狀 試試這幾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