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丁呷麵|詐騙怎麼一天到晚都有人中標?

文/胖丁呷麵

「你買東西結帳弄錯,設定到分期付款了!」

這是許多人熟悉的詐騙手法之一,聽到對方稱作是銀行經理,指使你去操作ATM解除分期時,相信不少人早知道這是詐騙,但還是有人真的會傻傻地把錢匯給的別人,只為了「解除分期付款」。聽到真有人因這種事情而破財時,那些早就識破的人都會一起嘲笑這些受害者「怪自己腦子笨」「就當繳學費吧,只是貴了點」

隨著時代進步,詐騙手法也層出不窮,但仍有不少人被老方法詐騙,像是認識一位即將訂婚的「印度王子」,因聽信他想逃婚與網路另一端的「真愛」私奔,就把大筆金額匯到海外去。聽到這種故事,我們都不禁笑掉大牙,怎麼會有人被這種愚蠢的招式給騙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瞭解人會被騙與不會被騙的關鍵,加州斯克利普斯學院心理學教授伍德(Stacey Wood )就利用了「中獎通知實驗」,來發掘這兩種人之間的差異。

新時代的詐騙趨勢

伍德就提到,在傳統上的詐騙,往往是面對面的形式,例如海外的房地產投資標會,藉由人為控制的方式來募資。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詐騙集團的技術與控制成本越來越低,只要名目上搞得起來,甚至還能吸引到海外的投資戶;為了躲避追緝,甚至可以把犯機房遙遷東南亞,詐騙已經變得越來越全球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商業改進局的報告也指出,技術的門檻降低,意味著詐騙集團更容易偽裝為正當企業,用熟悉的電商品牌來提高權威性,用造假的來電顯示告訴你,我真的是銀行人員。更甚者他們還買通了OO網站的內部個資,知道你買過甚麼東西,知道你用甚麼方式付款,儼然就好像是電商內部的正式員工一樣。

「我們看過的詐騙信件都非常專業,信件色彩多樣,還有詳細的獎金獎品圖片,與那些過去得獎者的照片,看起來就像是正式的商業活動。」伍德如此說著。

▼傳統詐騙示意圖 

被詐騙者的共同特徵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上述的細節為架構,伍德為此製作了四種中獎的詐騙信,並告訴對方他們是贏家,能得到5萬美元的獎金,而得獎者需要聯絡中間人,告知出信上的獎金啟動碼。研究團隊將這些信件隨機分配給參加者,並針對受試者是否會被騙的因素,做了詳盡的問卷調查,例如收入、社交情況如何、是否精通數學與精算。

在實驗第一階段,研究員想知道211位參加者收到通知後,想聯絡中介「報密碼」的意願。因此他們要求受試者填了一份打電話回去的「風險評估表」,並且填寫一份確定數學能力、社交狀況與財務狀況的調查。結果告訴我們,有48%的受試者在收到不論哪種類型的詐騙信,都願意打電話回去「試試」,這些人大多數教育程度都較低,年紀偏小,認為回撥電話並不是甚麼嚴重的事情。

在第二階段開始,研究人員就把第一階段的信件加入了一個新條件,那就是領獎金需要付「啟動費」,有些人是5美元、有些人是100美元。但奇怪的是,100美元的人比起5美元的人更願意支付啟動費。即使領錢之前要先付錢,仍有25%以上的人願意打電話試試,當中有20%的人都是100美元。

兩個階段的結果,都與傳統的認知「老人容易被騙」背道而馳,研究者發現,在實驗中願意回電的人,在年齡、性別上或者其他數據並沒有顯著的落差。甚至有60%的人都確定中大獎是一場騙局,但當中有人還願意打電話回去,就是覺得有利可圖。

在統計中,很多詐騙案例是這種預付款項的類型,但只要有獲得鉅額回報的機會,便有人會心存僥信,覺得用點小錢來賭也可以。但伍德提到,這些人往往太貪心,而高估自己能全身而退的能力,因此就算有意識到是詐騙,但只要願意打電話回去,很容易就會被詐騙集團的演技唬得一愣一愣。原本沒有機會被騙,也被僥倖的心態弄到有機會了。

不怕與「貪」成關鍵

除了高估自己的定性以外,詐騙案層出不窮的原因,一部分還與大眾心理有關。開頭就提到,當看到有人遭到詐騙或是倒會,通常只會遭到大眾的嘲笑與謾罵。例如在PTT版上,有些人被騙不少錢後,決心PO文提醒大家,沒想到只惹來網友的譏諷「自己不夠謹慎還趕上來討拍阿?」相比之下這些人好像就聰明的多,絕對不可能被詐騙。

但研究就指出,無論多麼謹慎、有學問的的人,在初次遇到詐騙集團/信件時,也常有被話術說服,一度相信的瞬間,這就代表,其實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受害者。

除了政府拼命花錢宣導反詐騙步驟以外,更重要的是民眾對於新詐騙手法的普遍認知與警覺性,當有人分享被詐騙的經驗時,更該警覺小心,而不是反過來嘲笑受害者。

絕大多數被騙的人,都以為自己很聰明,絕對不可能被騙,這就是現今的詐騙集團的厲害之處,只要你的「貪念」被詐騙集團嗅到,那麼他們千奇百怪的理由,把假的說成真的,就是要拐到你。

伍德也提醒大家,如今有不少程式已有過濾詐騙電話的功能,但這只是權宜之計,難免掛一漏萬。面對可疑的網站與邀請,還是要謹慎為上,不要覺得自己不可能被騙,也不能用僥倖的心態,覺得看情況再說。

【喜歡胖丁呷麵的文章嗎?歡迎來訂閱!】

▼▼▼▼快幫胖丁按個讚▼▼▼▼

參考資料:

APA P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