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必要一直笑著  研究顯示:憂鬱者看到的世界,才是現實世界

文/法式軟糖

「不要再憂鬱了」、「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糟」......這個世道總是鼓勵人快樂、正面思考,傳著看到爛的心靈雞湯。然而,有研究顯示,憂鬱的人看到的世界更貼近真實,他們不會被虛假的快樂欺騙,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但要注意的是,這邊的憂鬱並不是指病理學的憂鬱症,以下會提到這兩者的不同。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免費圖庫pixabay)

1979年,心理學教授蘿倫‧阿洛伊(Lauren Alloy)和琳恩‧艾布拉姆森(Lyn Yvonne Abramson)發表一篇論文,當中提到「憂鬱現實主義」(Depressive realism)一詞,他們發現憂鬱者的思考更貼近現實,做出的判斷也比非憂鬱者更準確。反過來,非憂鬱者容易產生「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他們經常用漂亮的濾鏡看待這個世界、太容易依靠自己的錯覺,因此與實際生活有了誤差。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位教授在論文中做了一項實驗,她們將受試者分成憂鬱組和非憂鬱組,並在他們面前擺上一個綠燈和按鈕。有時候,受試者擁有完全的控制權,按了按鈕,綠燈就會亮;但有時候,受試者不能控制狀況,不管有沒有按按鈕,燈都會自己亮。

研究結果顯示,憂鬱組的表現非常好,他們能夠準確評估自己對情況的控制程度;然而,非憂鬱組卻表現不佳,他們在不能操控實驗時,還一直以為自己握有35%的控制權,因此無法做出正確的評估。很明顯,他們產生了「樂觀偏誤」。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免費圖庫pixabay)

舉個「樂觀偏誤」的實例,就像樂觀的人明明知道抽煙不好,卻認為得肺癌的永遠不會是自己、認為自己沒那麼衰。《真實的幸福》這本書也提到,樂觀者經常將成功歸功於自己的能力,如果不幸失敗,也只是因為運氣不好。比如,今天開車順利,樂觀的人就會以為自己開車技術很好,避談之前曾經釀成車禍的事,忘記不好的經歷。但是反過來,憂鬱的人則是對兩種事件的記憶都很好,他們會公正地評估成功與失敗,不會過分偏向哪一邊。

但是這並非鼓勵大家去得憂鬱症,「憂鬱現實主義」要鼓勵的並不是憂鬱,就像「樂觀偏誤」要改善的不是樂觀一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憂鬱現實主義」的憂鬱是輕微的,他們會感到傷心、失望、沮喪,這些情緒很正常,就算樂觀的人偶爾也會出現這些感受,但是這些憂鬱者不會感到絕望、死心、一蹶不振,這也是「憂鬱現實主義」與憂鬱症患者不一樣的地方。徐賁教授表示,「憂鬱現實主義」的憂鬱來自他們不斷思考現實的陰暗和醜惡,才導致疲憊和無力感;但憂鬱症患者卻連思考都不願意,他們不想看到現實,覺得做什麼都是錯的。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免費圖庫pixabay)

有哪些人最可能成為 「憂鬱現實主義者」呢?雪菲爾哈倫大學榮譽教授科林‧費瑟姆(Colin Feltham)指出最有可能的族群是內向、高智商的男性,他們看起來心事重重,多疑、保守,甚至有點孤僻,但他們也比較正直和誠實,不願意說假話,不願意欺騙別人,也不想欺騙自己。

但是一直憂鬱下去真的好嗎?會不會得精神病?其實,就像徐賁教授在《新刊》說到,佛洛依德採取的精神治療,從來不是幫助病人達到「 快樂」,這個目標太遙遠、太不實際,他只希望幫助病人恢復到「常人的不快樂」,因為只有接受現實、接受自己的軟弱與不足,才能克服心理疾病,而不是用快樂卻不真實的外衣來欺騙自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永遠不要因為憂鬱而感到羞恥、自卑、有罪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