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入監率卻提高犯罪率?監獄悖論:提高「社會矯正」才有效

文/辦公室廢柴

犯罪、司法、判刑,近年來在台灣不斷引發爭議與討論,究竟要怎樣做才能降低犯罪率?近期有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其實把犯人都關到監獄中,不但不能降低犯罪率、甚至會有反效果。

美國司法研究機構「Vera Institute of Justice」有一份新報告表示,提高犯人的入監收容率對打擊犯罪並沒有顯著的效果,反而會增加犯罪率。數據顯示,從2000年以來,持續增加的入監率在降低犯罪率的幫助上,貢獻趨近於0%。

在2000年時美國花了330億美元投入監獄管理,比起1975年時所花的74億美元還要高上許多,結果整體公共安全水平卻大致相同。大規模監禁也帶來巨大的社會、文化、政治方面的外部成本,包含減少就業、減少國民所得、限制經濟流動,並且提高罪犯子女因失去經濟來源而陷入非法活動的機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表明,能夠通過提高入監率來減少的犯罪類型只有搶劫、偷竊等,高入監率不能造就低犯罪率。提高入監率只是將非暴力、少數性的犯罪收容比例提高,例如毒犯、低階財物犯罪或是偶發性衝動犯罪等。提高監禁率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在獄中結識的獄友可能會在出獄後形成更廣闊的犯罪圈。

監禁本身就是一種性價比很低的公共安全維護方式,它可能會打破家庭安全網,讓失去父母的孩童誤入歧途,也會使原本有可能回到正軌的年輕人,因為背上前科、對於司法制度仇恨導致出獄後只能重操舊業。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過去20年來,美國有19州通過了預防犯罪、替代監禁、社會矯正的政策,成功地降低犯罪率與監禁率,其中降低幅最大的是紐澤西州,從2000年到2015年減少了37%監禁率與30%犯罪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研究機構也指出,許多方法都已被證實比監禁更有經濟效益與成果,先針對當地問題、分析犯罪類型,並且改善公共政策或公共設施,例如修復圍欄、去除牆壁塗鴉、改善街道照明,能夠減少犯罪死角、降低犯罪率。

其實監獄的本意並非懲罰,而是要導正、感化他們的想法,從犯罪的環境中走出。廢柴以前大學曾到少年矯正學校服務過,與那裏收容的學生聊天了解後得知,其實犯罪的初因幾乎都是源自家庭問題與同儕慫恿。不管是少年犯或是成年罪犯,如何讓他們在脫離監獄後能有正當收入並離開原本的犯罪交友圈,也是降低犯罪率的重要一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via eji

廢柴的粉絲團開張了,想要聽廢柴分享音樂、電影或是講幹話,就快來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