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速變快也救不了交通壅塞 澳學者:「慢通勤」才能改善都市體驗
交通一直以來都是民生一大問題,尤其在台北這樣的大都市更是有感,只要到上下班時間路上都塞得水洩不通,但到底要怎麼解決卻是個難題。雪梨大學的交通研究分析者Christopher Standen則是這樣認為: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澳洲就投入了許多經費在改善交通建設,讓道路通行更加快速,也讓離大城市較遠的居民能夠節省通勤時間。然而這個做法卻導致城市效率下降,原本應該因行車速度加快而變得順暢的交通,卻反倒更加壅塞。
交通的便利性讓越來越多家庭選擇搬到郊區,成千上萬的家庭移居至低人口密度區,這一現象也導致城市的範圍逐漸蔓延開。這個現象不僅對生產力、公共健康不利,還降低了公共交通的順暢。城市蔓延讓人們對汽車增加依賴性,也限制了無法開車的人獲得社經地位的機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速行駛、便利長距離移動,不只讓城市吸引了更多車輛進入,還衍生出其他問題,更多的交通噪音、更多道路損毀以及隨之而來的維護成本,這不禁讓人思考,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高速道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發現,2014年雪梨開闢了一條自行車道後,有一部分的人從自駕、公共運輸轉移到騎車通勤,這意味著他們可能需要更多時間通勤,但是卻不會埋沒在塞車、停頓的壞心情之中,同時也稍稍疏解了道路的壅塞程度。
雖然通勤速度變慢了,但是過程感受卻比較好,因此Christopher認為應該讓變慢了的交通方式有更好的使用者體驗,例如提供加開的列車班次以減少壅擠,或者使自動駕駛汽車盡早普及、讓乘客能在車上做其他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也可以朝郊區就業發展方向著手改善,像是雪梨就有所謂的三城都市計畫(A Metropolis of Three Cities ),或者改善住房問題,讓更多中低收入者能住在離工作地點鄰近的地方。
所以說,塞車其實最大的壞處,是讓人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地方上,如果能將這段通勤時間放在有價值的地方、或者有更舒適的過程,即便通勤時間增長,這段時間也不會白白浪費掉。
via theconversation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廢柴的粉絲團開張了,想要聽廢柴分享音樂、電影或是講幹話,就快來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