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艾彼│你覺得自己很好聊?其實越沒能力的人反而越有自信
我發誓,一個人去吃火鍋時,我真的不是故意要聽擋板對面那桌的客人在說什麼!但是旁邊那個女生的分貝實在太高,用詞實在太尖銳,讓我無法不分出40%的專注力給她。
「哎啊!我終於開始嘗試玩交友APP,而且積極要朋友介紹對象給我。」
「每次朋友要介紹的時候,我都會要他強調,我真的是一個很-好-聊的人!」
「哼哼,連跟我都聊不起來,我不知道他還要跟誰聊得起來。」
「我都跟他聊假日做什麼啊....平常有什麼興趣嗜好啊...然後問他對我有什麼想法啊....」
▲(圖/123RF)
嗯!我驚嚇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的關鍵記憶停留在這個女士說自己「很好聊」,如果跟她聊不起來就是和別人都聊不來了,這位女士不知道初認識的男生還要跟誰聊。以及,以交男女朋友為前提的情況下,她與對方的對話裡,會直接問對方「對自己什麼有想法...」
什麼樣的人會說自己很好聊,並且認為自己好聊程度超越一般標準?聊不起來都是別人的問題?更讓人好奇的是,這個女士還是用一種非常認真的口吻說出來,而不是開玩笑,或是故意誇飾的方法在形容。
但她旁邊的另外兩個聽眾,卻沒有給她相對的回饋,只是一陣沈默,沒有搭話題。我站起來拿醬料的時候,正好瞄到與她同行的兩位朋友面色尷尬的笑著,打圓場,安慰這位女士。
▲(圖/翻攝自unsplash.com)
顯然,這位女士說的話沒有引起聽眾的共鳴。只是自顧自地稱讚自己,佔了大多數的發言時間,卻沒有在聽別人怎麼說怎麼反應。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艾彼在擋板對面一個人面對鍋物沉思了很久,想到心理學裡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Dunning–Kruger effect。
這個效應指的是欠缺能力的人,反而會擁有失調的自信心,認為自己表現好的異於常人。就像那位女士一樣,她對自己社交、延續話題的能力評價顯然無法從她現場的互動的表現得到應證啊!
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學期初時就要求學生對自己在邏輯課上的表現給予一個預測的分數,學期末時再拿預測的分數和實際的分數做對照,他們發現學期初認為自己可以在全班排名前30%的學生,最終卻來到墊底12%的位置。
▲(圖/pixabay)
為何會如此?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理學家發現,沒有內建相關技巧的人就不會具備評估自己能力到哪的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意思就是,這位女士因為欠缺了某些與人連結的社交能力,讓她不知道與和她一樣在交友市場尋覓對象的其他女人相較起來自己表現的如何?也無法用客觀的方式來評價自己的社交能力。
簡單的來說,這就是盲點。要突破盲點、避免自嗨,只能有意識的養成「觀察學習」,從電視劇、電影、真實人際互動中,觀察其他人的做法,並且嘗試模仿這些所看到的互動建立讓話題持續的關係,就能避免她一人唱獨角戲,還不被領情的尷尬狀況。
哎,辛苦了,要跟這樣的人說真話,也會有點為難她的朋友(因為這位女士未必準備好要聽啊!)如果你身旁有這樣的朋友,而你仍然還當他是朋友,請你點一下他,請他從觀察學習開始努力突破盲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