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就是失敗者!」把女兒當男孩養 虎媽:不希望她跟我一樣痛
文/女性主義有事嗎 授權轉載
【我是一個女孩,但我的母親一直想把我教育成兒子】
「你這樣太女性化,女人就是這樣才輸給男人。妳想要輸給男人嗎?」對小時候的小舒(化名)而言,母親的這句話,是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我母親從小到大一直告訴我,女人就是失敗者
儘管身為生理女性,小舒的成長經驗卻和多數男性有許多雷同之處。小舒的媽媽是孩子的主要教養者,她時常利用女兒好強的個性,以激將法對她進行管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是她的教育讓我覺得非常痛苦。」她不能哭、不能脆弱,她必須像個男人一樣。母親的教養方式,讓她鄙視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她害怕一旦自己「變成女人」,就會變成失敗者。
▲母親崇尚陽剛教育,讓小舒也開始認為女人就是弱者、失敗者/示意圖/Pakutaso
久而久之,這樣的錯誤教育也滲透到小舒的價值觀中。一切有關陰柔的東西,都被她視為不好的。
為什麼女人等同於軟弱與無能?又為什麼,柔弱被歸類為不好的氣質?一直到長大,接觸了一些性別論述後,小舒才發現,原來長久以來,她對於主流「女性特質」的抗拒,其實是一種厭女〔點評1〕的表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男兒有淚不輕彈,作為女兒的我一樣不能彈
所以,生理男性遇到的問題小舒也遇到了。但生理女性的她、卻也無法擺脫性別歧視,受到雙重夾擊的她常常感到矛盾。
「像是『男兒有淚不輕彈』,我雖然是生理女性,但我也碰到一樣的事情。」小舒表示,自己從小就被當成男生養,所以其實很能體會父權結構對於男性的壓抑與要求。
▲小舒被當成男孩子教育,卻也逃不開對女性的性別歧視/示意圖/Pexels
這樣的成長經驗讓她更加相信,在推動女性主義的道路上,男女應該要是盟友才對。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懵懂未知的時期,她曾經以為所謂的女性主義就是把女性培力成陽剛、充滿力量的人的手段。但在接觸了性別論述之後,她逐漸接受自己的身體與女性身份。不論是陽剛、還是陰柔的女性都沒有問題,女性主義的目標,應該是讓所有人都活得更自在。〔點評2〕
▍小舒恨自己的母親嗎?事實上,母親在這個故事中也是受害者
回歸到小舒對於自身女性身份的種種疑惑,其實都還是要歸因於母親從小到大「崇陽貶陰」的教育。
從小到大,在家庭教養中父親總是缺席,母親一人肩負起養育與養家的責任。因此,她才希望女兒可以擁有更多能力抵抗可能遭受的壓迫。
小舒的母親是個十分強勢的人、甚至「鄙視女性主義」,認為女人必須贏過男人才叫女性主義。
▲小舒的母親認為,女性必須要在一切方面贏過男性,卻也變成小舒痛苦的根源/示意圖/Pexels
因此,你要說這樣的教育是錯誤的嗎?放到更大的脈絡來看,這同樣是結構之下的悲劇。小舒的母親也是受害者,即便她對母親否定兒時的自己的經驗深惡痛絕,卻也在情理上同情母親的經驗。
▍崇陽教育的陰影,依舊作祟
即便現在的她,已經比較能夠接受自己的女性身份,但她還是不希望女性被擺在受害者的位置。
「這讓我感到自己很軟弱。」她承認,這種想法也許是母親崇陽教育的遺緒在作祟、甚至有著陽剛崇拜的想法。但若要說出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她還是希望現行的性別教育可以翻轉女性=公主,男性=騎士這種配置。
對小舒而言,直接將全數女性擺在受害者的位置,看似可以讓女性得到更多的幫助,但實際上也間接鞏固了「女性弱、男性強」的框架,而這並非她所想要的。「所以我會希望我自己可以做出一些主動的、甚至是對一些不是我的同類的人伸出援手的事情。」
▍點評
〔點評1〕
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借用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一書中的說法,這個社會時常將女性與缺乏邏輯、不理性、神秘等特質掛鉤,而男性則反之。透過這種將女性客體化的手段,再次鞏固結構中的主客位置。
女性也時常在遭受歧視的過程中衍生出許多「克服」手段。其中一個方法即是與女性特質脫鉤、認同男性社會的價值,讓社會認為自己是特例,不屬於「大多數愚笨的女性」。然而這樣的做法會再次強化女性在社會中的低落處境,這點小舒也在訪談中不斷提到。
〔點評2〕
女性主義的目標,並不是以男性為標準要求女性。這麼說不是要否定具有陽剛特質的女性,而是反思女性權力的崛起、是否應該奠基在複製男性成功的模式當中?類似的討論也可以套用到女強人文化。
授權粉絲團:女性主義有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