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你不懂所以用演的 女性主義經典復修再上映 2018女性影展登場
文/老派假文青
酸酸們有在關注女性影展嗎?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即將在十月份開幕,今天是購買預售票的最後期限,影展除了一些和生活密切相關、每分每秒都在發生的議題外,還有許多特別的主題,記載著歷史的軌跡,這次假文青要來介紹其中幾個項目!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開幕片:
1985/法國/安妮華達/《無法無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導演安妮華達,擅長劇情片及記錄片,作品《無法無家》是一部公路電影,主角以旅行探索自我,帶領觀眾深入內心世界,特別的是,此片以仿紀錄片的方式,訪問主角在旅途所遇的過客,進而導出核心問題--為什麼一個女人會選擇流浪過生活?《無法無家》榮獲1985年威尼斯國際影展金獅獎、法國凱薩獎最佳女主角,也是2018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的開幕片。
二、閉幕片:
2018/巴西/克勞蒂亞・皮斯希拉、奇寇・哥夫曼/《姐的SWAG姐來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巴西導演克勞蒂亞・皮斯希拉擅長記錄片,作品曾入選柏林影展與盧卡諾影展,今年作品《姐的SWAG姐來唱》榮獲2018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拍攝巴西跨性別黑人歌手琳達葛布的故事,種族與性別帶來歧視與批評,而她用音樂反擊,勇敢的宣示自己,表達對於身分認同的看法。
三、經典修復:
1960~1980/五個國家/八位導演/九部作品
回溯歷史,1960年代是第二波女性主義思潮,從美國發源擴散至歐洲及全球,此時入圍坎城影展、威尼斯電影節的瑞典導演梅・柴特琳,以作品挑戰歐洲的保守性別價值,其中《俏冤家》、《夜之遊戲》、《女伶們》將在本次女性影展中播映,探討父權社會中的女性自主權。
紀錄片《女性成長史》是美國史上首部記錄二波女性主義浪潮的電影,1970年代開始,各國的女導演遍地開花,作品風格逐漸強烈,《女酒鬼的肖像》是玩世不恭的自由女性、《硝煙中的玫瑰》是挑釁的激進政治,以鮮豔豐沛的色彩與濃厚的意識型態為特色。
爾後,1989年第三波女性主義思潮,新酷兒電影問世,但非裔女導演仍被漠視,獨立製片的《迷失之地》在當代幾乎被忽略,2015年修復後受眾人青睞;而1989年《我的二十世紀》記錄著愛迪生發明燈泡所帶來的改變,刻劃時代的軌跡。
四、焦點影人-蘇・弗迪胥「重返前衛性」
1970年到2016年,黑白影像到彩色影像,以「個人即政治」為口號的蘇・弗迪胥,領軍美國前衛電影,使用多元素材呈現主題,題材包括家庭、性別、政治、歷史,這些實驗性十足的作品是她與觀眾的交流管道,是美學上的賞玩,亦是思維上的傳遞。
五、台灣電影
本土電影時常不受國人注意,緩慢的節奏、細膩的敘事、柔美的色彩,需沉澱品味,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快生活下,許多好作品相對可惜。其中,「台灣競賽獎」在影展中以短片輯呈現,收錄二十五位台灣本土女導演的作品。
近期的母語戰爭,正是個適合窺探、研究閩南語的時機,這次的女性影展和國家電影中心合作,播放《丈夫的秘密》、《五月十三傷心夜》、《六個嫌疑犯》三部修復的台語片,是日治時期男導演林摶秋之作,他擅長刻畫女性,作品呈現出台語片的女性形象,一生跨足戲劇、電影、實業界。
以上是假文青感興趣的主題,除了這些外,這次的女性影展還有許多部電影,留給酸酸們自行尋寶了!喜歡的話可以去女性影展的官網看看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