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丁呷麵|台灣人就是盤?為何我們產品價格總比歐美日韓貴?
新iPhone頂級款要台幣52900,不少人驚呼「這才是信仰」,也有人說手機功能多,大容量「這樣不算貴」。
但斤斤計較的網友,就發現了美國iPhone XS Max 512GB款建議售價是1449美元,換算台幣下來,居然台灣價足足貴到快1萬元,令不少網友很氣憤,真的是「把台灣當盤仔」。
當商品遇到全球性降價時,台灣廠商卻總是跟油價一樣,不只不會跟著降,有時還逆勢上漲。遇到這種情況,不少網友會自嘲「便宜的還在海上」。由於常有巨大差異性價格出現,許多熟悉日本、美國、歐洲旅遊的人都做起了代購,但換來的就是沒保固跟買賣糾紛的問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讓我們既生氣又好奇,為什麼產品一到台灣總是會比較貴?為什麼廠商不好好做好價格,做好服務,而放任那些代購商肆虐呢?還是說台灣人真的比較盤呢?
近期在韓國的一支熱門Youtube影片就解析了這樣現象,主題是《到底為什麼!韓國買電腦怎麼那麼貴?》,雖然韓國與台灣產業結構不太相同,但就人口規模與經濟體大小來看,卻是十分容易了解為何台灣有鬼島價的教材,以下就是影片中提到的幾個重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市場規模與消費力
2017年美國人口數為基準(3.257億),美國人口是韓國的6.3倍(5147萬),是台灣的13.8倍(2358萬)。同樣的商品放在架上,就算是再爛的商家,銷量都是台韓的好幾倍。就市場統計數字來算,在韓國能賣出500台的電腦商品,在美國可能可賣出1萬台。這個數字將近20倍,遠遠超過了人口數所提供的效果,那麼多出來的部分是來自哪裡呢?
最大的解釋面就是人民平均收入(GDP)的不同,在台灣最暢銷的品牌桌上電腦機,價位約在1萬~1萬5之間;但美國亞馬遜,最暢銷的電腦款居然是699鎂(約台幣2萬1)的機種。這意味著,美國人買電腦的預算比我們多出太多了。
當每個人都比我們台灣人消費力都高時,乘上巨大的人口倍數,於是市場巨獸就誕生了,這個市場對於消費者的心聲就會額外重視,競爭就會格外激烈,因為每個廠商都想搶到這塊市場大餅。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到開頭,能在美國賣出1萬台的電腦商品,到了台灣,在加以收入與人口的綜合加總,銷量推估可能不到250台。
支撐著頂級iPhone能賣1449鎂的美國,銷售力道是台灣40倍以上,你怎麼能期待台灣也像他們一樣,iPhone只賣台幣45000?製造,運輸,批發,叫貨通通都是成本,美國叫一次能夠賣40倍銷量,廠商為了生存,拿到合理的利潤,可能會採取薄利多銷的政策(當然iPhone不是薄利)
這樣的定價策略在台灣絕對做不到,因此必須調整到廠商能夠負荷,調整的結果就是變成了「鬼島價」。在這種情況,如果民眾仍不願買單,不斷的去找代購買水貨,後果只會越來越嚴重,因為銷量少,只能靠高單價來維持利潤,從此惡性循環。
所以台灣iPhone的高單價,愛去找人代購去日本買便宜iPhone的代購客,自己也推了一把。
零售通路的影響力
由於市場龐大,大型通路商的進貨量往往都嚇死人。影片以韓國龍山流通業者為例,叫貨500份拿到了250台幣的價格,同時美國的AMAZON卻可以喊到1萬份的量,拿到120台幣的價格。
考慮到成本價格,韓國通路商在該商品根本沒有賣到250元以下的機會,但美國AMAZON卻能常常特價,甚至還會趁聖誕節、感恩節、黑色星期五等等,一度破盤到150台幣都還有賺。
根據經濟學供給需求,在相同的市場條件下,我們都知道價格低的銷售量會更好;而美國的消費者又更富有,在好上加好的情況下,美國的銷售量自然就是「大爆炸」。
而台灣的通路商環境與韓國非常像,沒有像美國那樣有著「通路巨獸」的存在,因此各廠家在市場的叫貨力都非常的小,自然價格就不會很好看。
如果民眾有在「OX購物」網拍或者電視購物頻道購買過東西,也許常看到一行字「廠商自行出貨」,也就是說其實這些購物網站自己根本不叫貨也不囤貨。稍微想一下,你就會知道為何台灣的電商平台賣出的價格都不如淘寶或者AMAZON如此「低到恐怖」。
原因在於,台灣大部分的電商都只有轉接訂單的功能,對於熱賣的商品,不太願意去進超大量的貨櫃囤貨,藉此來降低成本。沒有背負風險的勇氣,所以平台各個「自立為王」,沒有一個能將價格壓低下來。
在日本除了AMAZON,還有Rakuten這樣的大型網購通路,在這種環境下,物品的價格很少會因為缺貨而暴漲,大型通路商的供應能力總能把價格穩穩地拉低。這種感覺,是動不動缺貨就要「加價買」的台灣人,完全無法體會的。
市場流通的結構性問題
影片提到了,在韓國,想要將一台電腦從生產地送到消費者的手上,中間至少要遇到3次以上的單位轉送。
例如公司從中國生產貨出來,會先送到該地區的「大盤」,大盤在把貨交給「批發業務」,而這些「批發業務」則會找到零賣店,最後零賣店再把商品賣給顧客。相信不論是在韓國與台灣,這樣的銷售結構是非常常見,不容質疑的。但抽成的過程越多,就會有越多人從中撈油水,最終也會讓「建議售價」變的非常高。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沒有像亞馬遜那樣的巨獸通路是很難做到的,如果在市場上沒有一定的話語權,你很難直接從「大盤」那搶到大部分的貨源,進而壓低叫貨成本。通路商吃的量不夠大,流到小賣店的貨一多,必然價格是居高不下。
韓國的影片認為,結構性是導致「鬼島價」的最大問題,當沒有突破型與創新的企業能夠打破傳統的「盤商、批發、零售模式」,自然建議售價與盤內價的價差就會非常扯。
那要如何才能終結台灣的鬼島價現象呢?讓人民都能買到便宜又有保證的產品呢?原則上只有三個方向,第一就是強力發展經濟,讓GDP增多,只要我們變的更有錢、市場需求變大,那麼價格自然會下降;再來就是少找代購、買水貨,多買有保障的公司貨(我知道聽起來很像幹話),只要公司貨銷售變好,那麼市場就會進入良性的循環,代理商不再需要把價格訂的那麼高了。
最後的一點可能是最重要的,為了台灣人民的消費者福利著想,需要一個沒有壟斷市場能力,但能在通路上佔盡半邊天的強力通路商。透過超大型通路商傳統盤到零售的過程簡化,才能將其利潤空間釋放出來給通路商與消費者享受。
在2017年時,AMAZON一度來台徵人,成立分公司,當時網友一度認為AMAZON.TW要成真了,終於有便宜的東西能買了!但事至今,卻還沒有任何下文。就有人說台灣勸退外國企業的原因,與台灣根深蒂固的地方勢力有關,盤商與批發商多半受到望族與地方仕紳甚至黑道的支持與控制,想要靠純商業手段來競爭非常困難。
這或許就是為何台灣至今除了好市多這樣,自己進口自己賣,不用跟盤商搏感情的大型企業,而像是AMAZON這樣的併整型通路商,都不太願意來的原因。
「台灣的市場環境,零售批發商結構真的太差了」說來說去,想要消除鬼島價,短期內就是癡人說夢,或許這就是民眾狂找代購,想脫離鬼島價的原因吧,就算沒有保固,買賣有風險,只要有「撿到便宜」的小確幸,那麼我們就還能催眠自己,其實生活還不差?
看著5萬多的iPhone說「盤子才買」,但越找代購,反而會讓公司貨手機越來越貴,這或許就是台灣人民,天生的矛盾性吧?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