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插美工刀!玫瑰少年天天躲廁所吃飯:娘娘腔沒資格呼吸
文/ 徐志雲(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
如果制服包裹了青春,脫下校園生活之後,是否有人已經支離破碎?
在門診裡,我們常常要承接每一個裂解的生命,拼湊受難的地圖。彌補創傷的方式,不是蠻橫地縫合,而是讓傷痕開口說話,讓游離的心靈選擇自己的處方。
「高二那一年,我跟班上的女同學在一起,被導師發現,導師馬上把我出櫃,打電話到家裡告訴我父母,然後我就被禁足,直到畢業。被禁足的日子裡,一到放學時間,爸爸就會開車來接我回家,我不能去其他地方,不能再跟任何同學聯絡。爸爸沒空的時候,就會找另一個叔叔來載我。這個叔叔,後來性侵了我十幾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叔叔說,是爸爸派他來「矯正」她,讓她知道男人有多好。
「椅子啊……坐下去之前一定要先看清楚,有時候是剩飯,有時候是膠水,也有過……整把美工刀插在上面。」他面無表情地說。
這是他的國中生活,插美工刀的同學看他沒有坐上去,用可惜的口氣說:「死屁精,怎麼沒戳爆你的屁眼!」
對他來說,反抗是無用的,辯解是徒惹是非的,輔導室是裝飾用的,老師是裝聾作啞的。因為,娘娘腔是沒有人權的。他轉學,念了三所國中,處境都沒有改善,因為個子瘦弱,聲音拔尖,臉色蒼白,動作彆扭,不夠優秀到被老師保護,又不夠平凡到足以隱形,全身上下都不合格,人生唯一得到的冠軍,就是成為霸凌的首選。
人間失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人生有許多分岔,他的每條路都可能走進絕壁。我戰戰兢兢地問,你是怎麼活下來的?他說,有個同情他的總務處幹事,讓他去上總務處旁邊的教職員廁所,於是,他每節下課都待在那邊躲避人群。吃飯在那邊,看書在那邊,恍惚在那邊。
割腕,也是在那邊。
媽媽帶著他來到門診。他目光炯炯,一身英氣,健保卡上的身分證字號是「2」開頭,而且,他才小學四年級。
媽媽說他從小就不像女生,喜歡的玩具是汽車、機器人和恐龍,剪破了好幾條裙子,從幼兒園就爬上爬下當孩子王。媽媽知道這是他的天性,知道每個人的特質不應該被男女的刻板印象局限,但媽媽也知道,他周遭的人不一定能理解。媽媽也想知道怎麼與他相處、怎麼陪著他快樂長大,於是帶他來到診間。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代在進步,診間看到的父母樣貌也逐漸變化,不再是一味地否定和衝突。我們一起討論怎麼讓他的環境更友善,和他一起思考該怎麼應對外界的眼光,怎麼做才能生活得更自在,什麼時候學會妥協,但不傷及對自己的認同與肯定。
很難很難,但是媽媽願意努力,孩子也聰慧勇敢。這個世界崎嶇不平,他們抓緊彼此,腳步沉穩,但不用跟著大眾亦步亦趨。
兩年多之後,媽媽又帶他來到門診。剛上國中,學校制服男女壁壘分明,規定「女生」夏季制服必須穿裙子。他抵死不從,被記了好幾次小過。他向學校老師爭取無效,媽媽也幫忙與校方協調,但學務主任認為不穿裙子「嚴重影響校譽」,拒絕任何讓步。
好在學校輔導室有一位對同志友善的老師穿針引線,終於爭取到唯一的解方:請他們到精神科門診開立診斷書,證明他有「性別問題」,才可以不用穿裙子。
我聽到這樣的訴求,不免啼笑皆非,醫學診斷書並不是用來干涉一個學生該不該穿裙子的。我能體會輔導老師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也可以理解校方的作法是要避免學生取得特殊權利增加學校管理的負擔。但跨性別的特質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是這個學生想要什麼特權,他只是希望能夠好好地成為如實的自己。
--
診間不過是社會的一隅,我們從中看到了片段的事件、濃縮的情節、拓印之後的憂鬱。外面世界的人生,更是連綿不斷的驚心動魄。
人生最深的創傷、最惡毒的對待,就是整個世界否定了你的存在,彷彿你是怪胎,不值得被愛。
許許多多的同志在成長過程裡,都曾以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差錯、不可說的隱疾。同學的羞辱讓自己噤聲,師長的否定讓自己絕望,反同團體大力運作的「學校教育不可以提到同志」,讓自己灰飛煙滅。
身為一個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我很清楚,適齡的性教育,就是越早開始越好,國小前就開始絕不嫌早。而適當的性教育內容,必須完整地包括情感教育、情慾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的防範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還有理解不同性別、性傾向的教育,當然也包括完整的同志教育。
這些都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就好像學習注音符號,不可能只挑其中幾個來學,其他假裝沒看見,這只會讓學生目不識丁、有口難言。
缺乏及早開始的性別教育,不僅會讓性少數的孩子生存艱辛,更會讓所有孩子都暴露在不教而殺的危險之中。
*本文摘錄自《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
作者:徐志雲
本文由 遠流出版社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