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夠家屬要求「矯正我孩子性向」!精神科醫打臉:治療只會逼死他

文/ 徐志雲(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

許多同志的父母會問我,可不可以「治好」他的孩子,「治療」他的同性戀,讓他「變正常」,「喜歡異性」。其實,父母親在提出這個請求時,背後有許多焦急和辛酸。有些父母根本不了解同志是什麼,因此停留在「同志很可怕、很悲慘」的錯誤印象,自然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志。在醫學上,真的有辦法或有必要去「治療同性戀」嗎?

# 同性戀是異常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Q1 同性戀是病嗎?是罪嗎?還是道德上的缺陷呢?

Q2 同性戀是變態吧?怎麼會正常?

Q3 我們中國人說天地陰陽,就是要一男一女才是天理啊!不是嗎?

同性戀現象在過去數千年其實都跟「疾病」沾不上邊,20世紀上半時期,同性戀在西方醫學中被視為異常,還一度被美國精神醫學會放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直到心理學家伊芙琳•胡克(Evelyn Hooker)在1957年所發表的研究發現同性戀與異性戀者並無差異,證實男同性戀的心理健康狀態及適應能力並無本質上的障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後,眾多研究反覆驗證了同性戀並非心理異常,也不是疾病,終於讓美國精神醫學會在1973年,將「同性戀」從診斷手冊中移除。而世界衛生組織也進行類似的科學審查程序,於1990年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ICD)中刪除。因此,醫學界早已證實同性戀並非異常,只是人類各種自然的性傾向當中的一種罷了。

# 同性戀可以治療嗎?

Q1 醫生,你可以把我的孩子「改回」異性戀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Q2 同性戀要怎麼治療?

正如前面所述,同性戀根本不是異常,也不是疾病,因此根本不存在治療的理由。再者,過去幾十年當中,曾有許多嘗試把同性戀扭轉成異性戀的事件,甚至有一些寫成了研究報告。扭轉的方式包括:給當事人觀看同性的裸露照片,同時給予嘔吐藥物,造成當事人的制約反應,從此看到同性的性感照片就會嘔吐;也有同時用電擊方式造成當事人對於同性慾望的恐慌害怕,還有利用心理壓力、宗教規誡或洗腦式的禱告等等。

但這些方式,最終被發現只是在壓抑和迫害當事人的真實情慾,表面上造成當事人「不敢再喜歡同性,或是對同性感到害怕」,事實上完全無法讓人因此喜歡異性,甚至在經歷這些恐怖「治療」之後,當事人得到憂鬱症或長期創傷反應,甚至自殺者也屢屢出現。

因此,性傾向的「轉化治療」(或稱扭轉治療、矯正治療,泛指改變性傾向的手段)早已是先進國家醫學倫理的禁忌。美國兒科醫學會早在1993年就發表聲明:「意圖改變性傾向的治療不應進行,因為可能引發罪咎感與焦慮,而其極少或不可能改變性傾向。」

美國精神醫學會亦在2000年發表立場聲明:「反對任何基於認為同性戀本身為精神疾患,或是個案應當改變其性傾向的假設,而進行的精神醫學治療。」

2013年10月,於巴西召開了第64四屆世界醫師會(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大會,會中通過〈人類多元性傾向聲明〉,更具體指出:「世界醫師會主張,不論採用精神醫學或心理治療方式,皆不應將治療重點放在同性戀本身,而是放在解決同性戀與宗教、社會、內在規範和偏見之間所產生的衝突。……世界醫師會譴責所謂的『轉化』或『修復』療法。這些作法構成對人權的侵害,更是不合情理的行為,應被譴責並接受制裁與處罰。醫師參與此類行為的任何步驟都將違反醫學倫理。」

綜合這些最具有公信力的專業醫學會意見,一個遵守醫療倫理的醫師,不應該企圖改變一個人的性傾向。讓人擔心的是,社會中依然有部分人士宣稱可以經由宗教的力量改變性傾向,但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尤其藉由宗教包裝規避醫學倫理,造成同志的親人不切實際的期待,讓親子之間的關係更惡化,甚至造成當事人永久的傷害。在同志的家長心情相當脆弱無助時,要特別小心病急亂投醫造成的遺憾。

#同性戀的成因

Q1:同性戀是遺傳的嗎?我們兩邊家族都沒有這種東西啊!

Q2:他是不是被帶朋友帶壞才會變成同性戀?

Q3:同性戀的成因到底是什麼?

關於同性戀性傾向的成因,從20世紀中期以來就有過很多的探討。早年的研究大多是針對心理與社會因素,其中對於人格特質及心理防衛機轉的研究,最後皆顯示同性戀族群與異性戀族群並無二致。曾有一項廣為流傳的親子關係研究,聲稱「男同性戀肇因於過度緊密的母子關係,以及具敵意或疏遠的父子關係」,這個說法至今在網路上還一直被散播,但其實這個研究早就被大型非臨床樣本所「否定」了,網路上許多流傳的說法常常都是謠言,要特別小心。

大約從1980年代起,對於同性戀成因的研究轉向生物因素的分析。雙胞胎研究指出:男同性戀者的同卵雙胞胎兄弟有52%亦為同性戀,同一研究中,異卵雙胞胎一致比率為22%;女同性戀者的同卵雙胞胎姊妹有48%亦為同性戀,而異卵雙胞胎一致比率為16%。從雙胞胎的研究可以推測,遺傳因素對於性傾向佔了顯著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還有好幾個神經內分泌和神經解剖學的研究,試圖找出同性戀的生理成因,但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任何單一因子被證明和同性戀性傾向有因果關係。

我知道,許多人希望從科學中獲得「究竟同性戀的成因是什麼?」的答案,然而,人類行為本來就具有高度多樣性,難有單一而簡易的解答。而不論是先天或後天論,我都看過太多同志的父母親因此受傷:恐懼於自己的基因不好、責怪另一方家族的基因有問題、內疚自己懷孕時吃了感冒藥、擔心自己的婚姻不幸福造成孩子是同志……。


▲ 2018年同志大遊行 。(圖/記者周書羽攝)

目前已知、可信的科學證據,都顯示性傾向不是一種選擇(不是自己選擇去當同性戀)。既不是因為小孩被帶壞,也不是社會風氣開放讓孩子模仿成為同性戀。一個人的性傾向不是學習而來,也不是外力可以改變的。

*本文摘錄自《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

作者:徐志雲

本文由 遠流出版社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