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恨媽旁觀我被家暴」攬下照顧癌母責任 她選擇原諒:讓媽安心走

文/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早熟效應──沒有當夠小孩,就被迫長大

我要說一個家暴小孩的成長故事。

據她的形容,她的爸爸是個賭徒,欠了很多錢就跑了,留下她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交了新的男朋友,兩人開始同居。這個她稱為叔叔的男人脾氣卻不太好,喝了酒就會打她出氣。有時發起酒瘋,把她的頭拽起來當球摔。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其實她心裡最氣的不是這個男人,而是在旁邊觀望卻無所作為的母親。所以她常常一個人,偷偷地抱著爸爸留下來的衣服哭泣、想念。

她念大學後,母親得了癌症,躺在病床上,同居的叔叔也跑了。她每天帶著怨懟,卻必須照顧媽媽,一股說不出口的感受卡在心裡,讓她開始產生暴食的症狀,發作起來痛不欲生。不懂的人覺得她是個怪人,好幾次談戀愛都失敗,她覺得自己的人生了無希望。

沒有好好當過孩子,也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

我們相遇時,每個禮拜她來找我談話,天上總會莫名地飄起小雨。每次我看到雨飄下來,心裡就想嘆氣,因為她在會談室中,總是重複地埋怨那個讓她覺得又生氣又煩躁的母親:「那個女人真的很沒有用,她沒有保護我,而且不斷地傷害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誰知道某一天,她來到我面前時,卻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說了一段與之前截然不同的話。她說:「老師,我覺得我媽媽可能不是只有那種惡毒罵人的臉,或見死不救的臭臉。」

「喔?是嗎?怎麼突然有了這種感覺?」我問。

她告訴我,因為她這個禮拜在路邊遇到一個賣豆花的少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是一個放學後的日子,她走出校門口,徒步走了好久,看到路旁有一個賣豆花的少婦。那時候太陽剛要下山,夕陽的餘暉剛好撒在這個少婦的身上,少婦的推車上有兩個大大的鐵桶,其中一個裝著沒賣完的豆花,另一個桶裡居然裝著一個小女孩。小女孩在鐵桶裡面睡覺,沒有客人的時候,少婦會輕拍小女孩,看著她睡覺。

這景象,在她心中形成極為戲劇化的一幕。她告訴我,當時陽光灑在少婦的側臉上,少婦的表情看起來溫柔無比。

「老師,你知道嗎?其實我媽媽也有過這麼溫柔的臉。」說完這句話,她哭了。幾個禮拜以來,第一次,她哭了。

眼淚好像釋放出了很多複雜的心情。她開始告訴我從前是怎麼和媽媽相處的,從前爸爸還在的時候,他們三個人常常出去玩,那是她生命中覺得最幸福的時刻。「可是我真的好恨他,怎麼可以丟下我們就走?(我想,她指的是爸爸。)我也好恨她,怎麼沒有阻止他丟下我們就走?(我想,這指的是媽媽了。)」她說。

「會不會其實你也很怪你自己,沒有阻止他丟下你們就走?」我問。無聲的哭泣彷彿說明了一切。

我想,她將父親離去的失落,將那些無法表達的對父親的氣,放到了她與母親的回憶上。於是她明明對著的是母親,卻不由自主地對母親有了對父親的期待與憤怒,所以當母親罹病臥床之後,她開始勉強自己得要變成母親的守護者,而讓原本就無從表達的心情,變得更加糾結。

多少人身上有這種毛病呢?

我想起許多傳統的家庭中,父親常常是缺席的那個角色,可以有千百萬種理由,留下家裡的孩子與母親獨處。

有的家庭孩子多,母親如果變成吐苦水或含淚的怨婦,手足之間還有得商量。然而長大以後,有能力的、比較能放下家庭的孩子,展翅高飛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但家裡總會留下一個走不開的孩子,繼續代替父親,成為那個「母親的守護者」。只是他們心裡卻好像有一種無奈,那是什麼?

喔,或許是我們忽略了,不管怎麼堅強的人,也都有被人照顧的想像和渴求,或許那種無法心甘情願的感覺,是因為我們不是用一個「小孩」的位置,自由自在地過自己的人生。沒有好好地當過孩子,勢必也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

是非黑白,最終,會融合成一種灰色的美感

很多年以後,我才真正明白當年我與她相遇時,我的功能是什麼?

是的,把她的欲望給接過來,讓她能回到小孩的位置上,將任性、憤怒與不滿給宣洩出來。直到她覺得,夠了。

她母親臨終前,在病床上,好像迴光返照一般,突然對她說:「媽媽真的覺得以前好對不起你呀。你原諒我好嗎?」

為了讓媽媽安心離去,她點點頭:「我原諒你,我原諒你。」

「其實我覺得我只是為了讓她安心,我沒有真的原諒她。」訴說這段經驗時,她這麼告訴我。

能夠把這種話說出來,我真替她感到開心。當她內在孩童般的任性有重新發作的空間了,才會有能力真正地看見與提供他人的需要,而不必因為好像沒有真心原諒而感到愧疚。

時間繼續流動,她繼續說著說著,回到孩童般的心情,同樣的事情好像有了不同的層次:

就好像有時見死不救、有時凶狠的母親,也曾有過她溫柔的一面。

就好像她不斷思念的寵愛她的父親,也有拋棄她們母女的一面。

面對過去,就像陪著年幼的自己,從頭長大一次。背後的意義,不見得是和那些成長中經歷的人事物進行和解,而是和我們心裡的陰影和解。

原本難以接受的是非黑白,最終,會融合成一種灰色的美感。

曾幾何時,灰色,好像變成人世間最美的顏色了?

===================================

【早熟效應】

因為家庭中有某些失功能的成員,導致情感尚未真正成熟時,就要被迫當個大人。

 家庭治療中有個「親職化小孩」的概念,指的是當家庭失去功能時,由於大人無法執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小孩就被迫補位,變成家庭中需要發揮功能的那個角色。這裡談到的「早熟效應」,即是延續這個概念而來。

【和情緒對話】

小時候,常常幻想自己趕快長大,變成一個大人,
可以擁有獨立的生活,決定自己想要什麼。
長大以後才知道,大人常常也沒辦法決定自己想要什麼,
他們還要擔負對關係、對社會的責任。
但是這些大人,有時候會耍起任性,丟掉他們的責任;
有時候會因為不得已,無法拿起自己的責任。
所以這些大人的小孩,伸出還沒長大的手,
幫忙扶起搖搖欲墜的家,把失功能的大人縫補起來,
讓他們繼續維持一個大人的模樣。
而這些小孩,外表還是小孩,心裡卻是大人了。
心裡像大人的小孩,變得比心裡像小孩的大人更堅強。
他們連傷心的時間都省略了。

*本文摘錄自《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

作者:許皓宜

本文由 遠流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