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反同師「愛同不挺同」 徐志雲醫師心痛批:你教過的學生會多受傷

文/ 徐志雲(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

11月10日,《獨立評論》刊登了我的書《讓傷痕說話》書摘:〈如果制服包裹了青春,脫下校園生活之後,是否有人已經支離破碎?〉

 ▶椅子插美工刀!玫瑰少年天天躲廁所吃飯:娘娘腔沒資格呼吸

謝謝獨評刊登這篇文章,我知道這篇文章刊出之後,讓獨評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也飽受反同人士的抗議。昨天(11/20)獨評貼出一篇反同的讀者林玉潔小姐投書,獨評的引文如附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翻攝自獨立評論在天下Facebook

獨評一直是不畏懼多元聲音的媒體,這篇文章讓我們看到一部份人的價值觀,內容也是近年常見的反同論點,抱持的世界觀大致上與許多反同組織相仿。林小姐的文章當中,對於性別平等教材有諸多錯誤的引用和解讀,獨評基於新聞倫理已附上編註以釐清事實,教育部也早已親自出面闢謠,這邊我就不贅述。我想談談,這場婚姻平權與性別平等教育的論戰當中,最讓我覺得無力與哀傷的幾個矛盾。

林玉潔小姐表示自己曾任職於「台南市理想家庭促進協會」,該協會也是「台灣護家協會」,這是與統一教高度密切的組織。統一教的創教教主「文鮮明」稱自己是彌賽亞,上帝派他來拯救人類、他是人類的真父親。因此被許多基督徒視為邪說,彼此衝突極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人到現在還以為反同公投是護家盟提的,其實是下福盟/圖/記者劉康彥攝

「護家盟」成立之初,統一教是其中重要的成員,由於護家盟早期聲勢浩大,已成為反同組織的代名詞,但事實上護家盟現在缺乏人脈跟財力,跟基督教成員分道揚鑣之後,已經沒有實質的影響力,真正有鉅額資產跟教會動員能力的是基督教政黨「信心希望聯盟」、以及推出反同公投的「下一代幸福聯盟」。很多人到現在還以為反同公投是護家盟提的,我想下福盟應該也很不是滋味。


▲兩方以用反同為結盟手段,堪稱宗教大融合/圖/記者季相儒攝

統一教的另一個特色,是比基督教更重視「家族信仰」,統一教是經由教主配婚,因此夫妻都會是統一教徒,統一教也鼓勵教徒多多生產,並從小讓子女成為教徒,以厚植教眾人數。稍微瞭解反同團體發展歷程的人,都很清楚「反同」只是某些基督教會拿來作為攻城掠地的令旗,這只是第一步,最終目標是將台灣打造成基督化國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可以從基督教靈恩派「七山策略」禱告詞中清楚得知(這網頁超長,可以晚點再看),但相較於基督教,統一教在台灣的擴張其實是更受限的,受限的原因其實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基督教的圍剿,但護家盟時期兩方竟然可以用反同作為結盟手段,確實是令人嘖嘖稱奇的宗教大融合。只是後來迅速地切割,也是意料之內的結果。

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篇幅介紹統一教,因為我想讓大家知道,林小姐這篇文章裡頭標榜的「愛同不挺同」,其實已經是相當修飾過後的用語了。我相信大部分的統一教徒並不是為了個人利益反同,而是真心相信他們的教義而反同。

統一教所使用的《天聖經》當中,是比基督教的《聖經》更明確地貶抑同性戀、把同性戀視為禍害。許多人覺得看不懂林小姐的邏輯,是因為林小姐對於資訊的解讀,很可能是基於教義為基礎來思考,而我們確實難以站在深信《天聖經》的立場去理解。至於我為什麼知道這些?因為我的大姊跟姊夫也是統一教徒。


▲台灣的基督徒人口、恐怕比台灣的同志人口還少,圖為2018年同志大遊行/圖/記者周書羽攝

基督教在台灣的成長其實相當艱辛,是早年許多真正大愛奉獻一生的牧師累積而來的吸引力,即使如此,至今台灣的基督徒人口、恐怕比台灣的同志人口還少,身為社會中的少數,某些基督教會卻把壓迫其他少數當作自己擴張的手段,說是弱弱相殘也不為過。

而統一教,則是少數中的少數,甚至在一神教信仰當中也被視為異端,受到的打壓跟污名絕不比同志還少。讓我覺得特別哀傷與矛盾的是,既然兩個宗教都是篳路藍縷,又為何苦苦相逼?基督教的開創者堅信要與弱勢站在一起,公投至今已不見這份精神,如果耶穌看到現在的台灣,我相信祂也會為了信仰的扭曲而悲憤。

教徒是不是該把持信仰、積極擴張勢力,這恐怕是另一個很大的題目,這邊我就不談。但我很能夠確定的是,不能以自己篤信的宗教信仰作為輔導和諮商的最高方針、甚至抵觸心理專業。

我不是林小姐,無法確定她信仰的強度如何,但她註明自己「曾任職於金門高中輔導室」,她在金門高中職代的三個月當中,雖然尚無授課資格,但依然輔導過許多學生。我很擔心的是,如果她的輔導理念、跟她這篇文章當中明確傳達的反同立場結合在一起,會有多少同志學生因此受傷?原本應該是在輔導室當中得到無私的支持與關心,卻面臨了更大的心靈創傷。


▲ 2018年同志大遊行/圖/記者周書羽攝

這也是許多專業的心理師學會共同提出的呼籲,切勿讓自己的宗教信仰凌駕輔導與心理治療的倫理,同志是正常性傾向當中的一種,毋須否定,更不應該以「愛同不挺同」、「其實我也是站在為同志著想的立場來反同的」這種辭令來包裝。

兒童與青少年遠比我們想像的敏銳,這聽在學生的耳裡,會是非常諷刺而傷人的,彷彿是拿著一把燒得滾燙的刀,貼身地刺進學生的身體裡,然後對他說「你現在應該覺得很溫暖吧」。這是我的第二層矛盾與哀傷。

可喜的是,現在任職於金門高中輔導室的老師,都是對同志相當友善、而且願意吸收新知的老師,不論其本身宗教立場為何,都能夠尊重孩子的性傾向和多元發展。我怎麼知道?因為我是金門人,我就是金門高中畢業的,而我現在在金門醫院任職。

我很慶幸我的學弟妹們,能夠有輔導室作為後盾,而不會在輔導過程中還遭到「以愛為名的歧視」。這在資源匱乏的地方、尤其是學校輔導室這種人力嚴重不足的地方,尤其難能可貴,我衷心地謝謝金門高中現在的輔導老師們。

最後,我想談談最重要的,家庭與親子關係。

我是一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這個專科的日常工作,就是在環環相扣、甚至彼此牽制的家庭關係中,設法找出鬆動的出口。為什麼我的書要叫做《讓傷痕說話》,因為一個人從小的成長過程當中,許許多多的傷,來自於不能講的秘密、或者不敢開口的委屈,最令人難過的是,那個不能開口的對象,常常就是自己的父母。


▲許許多多的傷,來自於不能講的秘密、或者不敢開口的委屈/示意圖/記者季相儒攝

不敢對父母說,我喜歡的是畫畫,不是當醫師、當律師。
不敢對父母說,我從60分進步到70分,因為他們可能羞辱我「連70分都好意思說嘴」。
不敢對父母說,我在學校被欺負了,因為他們可能會反過來罵自己不夠堅強。
不敢對父母說,我不想回去過年,因為叔伯姑嫂在問東問西時,父母也會一起貶抑這個不夠符合理想家庭、不夠傑出的孩子。
不敢對父母說,我有喜歡的人、而他剛好跟我同一個性別,因為他們會說「我是為你著想而反同」。

我在書裡寫下:

「人生最深的創傷、最惡毒的對待,就是整個世界否定了你的存在,彷彿你是怪胎,不值得被愛。許許多多的同志在成長過程裡,都曾以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差錯、不可說的隱疾。同學的羞辱讓自己噤聲,師長的否定讓自己絕望,反同團體大力運作的『學校教育不可以提到同志』,讓自己灰飛煙滅。」

許多反同人士以家長的身份來強調自己反同的正當性,這在我看來是最大的諷刺。如果孩子剛好是同志,那就是孩子自然而然的特質,孩子的愛情與父母的愛一樣真摯。但如果同志的父母正好是積極反同的人,甚至對孩子說出「其實我是為你著想而反同的」,這對孩子是多大的委屈、有口說不出的委屈。

這是人生中最恐怖的咒語,以愛為名,令人窒息。也許,比起同志的去污名、比起性別平等,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更艱難的議題是,讓每個人體諒彼此是一個獨立的人,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後盾,而不是孩子背上的芒刺。


▲體諒彼此是一個獨立的人,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後盾,而不是孩子背上的芒刺。/圖/記者周書羽攝

音樂創作才子陳建騏,前幾天在自己的FB寫下:

「我在26歲的時候跟父母出櫃,媽媽在驚訝之餘更多的是自責。她聽我的建議諮詢心理醫生,醫生跟他說:你的兒子願意跟你分享,他一定很信任你,知道你不會因為兒子跟別人不同,而給了愛條件。一週後,我爸爸打電話給我,希望我不要因此感到自卑。

我不確定當時他們說這些話是否心中真的坦然,毫無芥蒂。但我確定的是,這些話讓我成為的一個更好的人,在面對任何不一樣的眼光,任何困難時都無所畏懼。因為我知道,我有個家。」

多少人期待過,自己的父母可以無條件的愛自己,但又有多少人成為父母之後,成為了孩子亟欲疏離的對象?如果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說出:「我愛你但不挺你」,不知會作何感想?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那些在成長歲月當中曾經受到的傷害,沒有一個比父母否定了自己來得更痛楚。這是我看到過的,最大的矛盾與哀傷。

但這些,絕不是為人父母者的本意。

這幾個月,反同組織動用了驚人的財力與資源,鋪天蓋地在媒體上、巷弄中重複著林小姐所說的類似言論,這些言論讓許多父母相信同志是可怕的、噁心的,也誤信性別平等教育會把孩子教成同性戀、性變態。但是,許許多多的父母並未發現,當他們露出嫌惡的表情、深信這些反同話術時,那雙正在看著他們的眼睛,來自他的同志孩子,正在面臨人生的瓦解,默默決定了一輩子不能跟父母出櫃。

我之所以無法同理這種反同言論,是因為它以愛家為名,卻正在蓄意破壞全台上百萬個有同志的家庭,讓他們身陷根本不必要的撕裂。身為父母何其艱辛,時代變化快速,有這麼多事情需要學。但是在這個資訊真假難辨的時代當中,最不該出現的,就是害別的父母不敢愛自己的孩子!

這一陣子,不管在我的門診當中或是我的生活周遭,不論同志或是友善的異性戀,受創而求助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以致我的睡眠極度不足,值班當中匆匆寫下這篇文章,如果有錯別字或是比較看不懂的地方請海涵。又如果覺得文字太長、難以消化,我覺得有個影片比我這篇貼文更有力量,希望大家可以廣傳分享,這是一位同志的媽媽,她平凡無奇,卻讓我看到不經包裝與美化的、樸實的愛

《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

作者:徐志雲

本文由 遠流出版社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