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艾彼|痛苦沒有比較值!安慰人「你還沒我慘」只是無用幹話

文/艾彼(心理師)

童年那些不愉快的回憶,到底如何影響我們現在的生活?到底是哪些用正面方法來解讀童年的人過得健康開心?還是哪些選擇回頭去看創傷,重新梳理自己生命的人過的較好呢?

報導指出,哺乳類動物的腦內建了主動遺忘負面回憶的機制,對於我們在行動時可能成為干擾的回憶會主動的選擇遺忘,而且是有目的性地遺忘。

實務上的觀察,艾彼發現最容易會讓人回朔早期經驗的時期,多半是在反覆遭受感情的挫折以後。一個人會開始自問,我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嗎?我現在這麼不安,想要緊抓著的行為,到底是從哪裡學來的?我現在這樣想和對方保持距離,害怕失去自我的行為,到底是因為什麼過去被對待的經驗嗎?而未來呢?我適合和怎樣的人一起過生活?我的下一段感情,應該怎麼展現自己才不會太過份,又不會太過犧牲自己呢?

心理學家為了調查成年後的適應和當事人如何解讀童年經驗的關聯,做了一系列的回朔研究,他們調查了兩萬兩千個年齡介於40-50歲的成年人,讓他們自己陳述對於童年的回憶,檢視他們的用語偏向正面或是負面?並讓他們陳述自己目前生活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狀態,是否受到慢性疾病或憂鬱症影響?

心理學家發現,如果當事人以正面的說詞去形容父母和童年經驗,這個成年人通常在目前的生活中可以適應的比較好,也較少受到憂鬱症、慢性疾病的負面影響。同時,心理學家也發現,願意讓自己將早年不幸的經驗理解為正面經驗的當事人,多半都是那些願意回頭去看自己曾經遭遇的創傷,而非逃避創傷的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當事人,能在重新思索創傷的過程裡,能取得足夠的引導,讓他們可以從創傷中看出「成長的機會」,而非停留在怨恨中,當事人就能以樂觀的心態去解讀童年的經驗,並不是被童年的創傷給困住。

艾彼心理師認為,很少人沒有童年創傷,而且每個人對同一事件的反應都不會相同。創傷的大小不能比較,『沒有我的痛苦比你痛』的分別。當別人在敘述自己的痛苦經驗時,我們不該急著打斷他,要他立刻修正,以正面的態度去解讀童年的經驗。

而如果,你是那個敘述童年負面經驗的人,我渴望你每次的分享,都是帶你更多的療癒自己,而非讓自己沈溺在童年被負面對待的情緒中。甚至以童年創傷當作藉口,不讓自己過有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