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年吞100億抗生素 求速效狂下重藥 藥師嘆:快無藥可用

文/Drugs(藥師)

我不得不提提「抗生素」這玩意兒,因為吃對治你病,吃錯要你命!

根據食藥署的資料,台灣一年吃掉100 億的抗生素,這還不包括自費的部分。而每年的新聞也一定都會提到「台灣抗生素抗藥性全球第一」,看在我們藥師眼裡,隨著抗藥性的提高,其實很擔心快要沒有藥可以用了。

健保署其實有嚴格審核抗生素的藥費給付,就是在設法限制抗生素的不當用藥。但有效嗎?我們常看到病人的藥品中有開處方抗生素,經常是跳過第一線藥物,直接給處方第二線、或是第三線抗生素,而且為了避免健保署的抽審及核刪經費,可能只會直接給號稱「最好、很貴、要自費」的藥,來避開申請健保給付的麻煩事,順便再賺點藥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第一線抗生素的抗藥性比例實在高的嚇人,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第399 期電子報,一些細菌對第一線非管制抗生素的抗藥性比率高達80% ∼ 90%,換句話說,第一線抗生素幾乎都沒效了。曾經有認識的耳鼻喉科醫師,來藥局聊天時對我說:「這一區抗藥性勉強還好,我有顧著,但XX 區那邊就不行了,大家抗生素開太大,連第二線都勉強用著而已,幾乎都要用第三線才行。」

事實上,抗生素的抗藥性問題,真的比一般民眾想像得還嚴重。

抗生素的抗藥性產生,最重要原因是濫用抗生素、沒有完成療程,推波助瀾的原因是台灣「看病排隊」的文化,只要哪位醫師的門診、哪家診所排隊排得長,代表醫師醫術好,藥到病除。藥開越重生意越好,所以醫師們大多開藥不手軟,健保能給付當然開,不給付就用自費開,反正病人要的就是速效,給藥就好,管他以後有沒有藥可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抗生素不是消炎藥

對於抗生素,常見很多民眾都會因為喉嚨痛,覺得自己喉嚨發炎了,或是覺得感冒了,就直接到藥局買兩顆消炎藥來吃,其實,「消炎」這名詞,是被錯用了。所謂消炎藥最常指的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是專門針對「紅、腫、熱、痛」這四個病徵的藥品,例如大家一定有聽過的「阿斯匹靈」。

而抗生素是專門用來「殺死細菌或是抑制細菌的繁殖」的,本身既不能消腫,也不能退燒,更不能止痛。只能針對細菌感染的問題,換句話說,像感冒這種病毒感染的疾病,是完全沒有效用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為什麼小兒科或是耳鼻喉科診所,醫師幾乎都會在每張處方中下抗生素,甚至因為怕沒有效,就跳過第一線選擇,直接叫病人自費使用第二線或是第三線的抗生素,甚至沒有經過細菌培養動作,直接以「醫師經驗判斷」就用下去了?

不討論醫師經驗判斷的臨床專業問題,其實若沒有發燒、黃鼻涕、膿痰、中耳炎、鼻竇炎等這些「細菌性感染現象」,用抗生素都沒有意義,千萬不要自己要求醫師要加抗生素來吃,吃得越多,只會讓你大病來時無藥可用。

還有一個問題是「預防性投藥」。就是為了預防細菌感染,在還沒受感染時就先使用抗生素,來預防後續的感染。這一直是很有爭議的用法,正反兩面都有人支持。預防性投藥對於醫院中的手術感染防治有其意義,但在一般診所多只是病毒感染的上呼吸道問題,用抗生素預防細菌感染,實在很像大砲打小鳥,因為照理說,沒有細菌感染,就不需要用抗生素。

用藥氾濫的例子屢見不鮮,甚至還有醫師鄰居阿姨說她聽過抗生素有治療「鼻子不通」的療效,讓患者把抗生素當成家庭備用藥使用。事實上,只要符合健保處方規範,在有治療需要的情形下,是可以給付抗生素的。但荒謬的是,抗生素對於「鼻子不通」根本沒有直接效果,而且這是醫師處方藥,不應該作為家庭用藥囤積使用。

抗生素的使用選擇是一門學問,我打個比方來說明:各種的抗生素就像各類武器,第一線藥物就如同步槍,第二線就像火箭筒,第三線就像飛彈。

選擇抗生素,必須看敵人是步兵還是坦克,針對不同對象去選擇武器。若敵人是坦克你卻選了步槍去打,根本沒效。若敵人只是步兵,你卻用飛彈去打,第一次應該是有效,但浪費資源,且下次敵人可能直接開飛機過來轟,這就是「抗生素選擇錯誤」的問題了。

雖然本次治療應該有效,但卻可能造成抗藥性的產生,且武器越大,後座力越強。萬一飛彈的後座力太大,一樣也會傷到自己,也就可能會出現「藥品副作用」。

若沒有經過醫師處方,自己隨便使用步槍亂打,想說「預防敵人偷襲」(預防性投藥),有可能當敵人真的出現時,早就習慣步槍的威力,原本步兵級的細菌直接升級為坦克級(有了抗藥性),第一線的武器已經失效,你就少了一個藥品可以選擇。

事實上,藥局不應該販售抗生素,民眾也不應該沒有醫師處方箋就自行購買,診所更不應該為了賺錢或是規避健保審核,就叫民眾自費抗生素。

*本文摘錄自《藥師心內話:廣告藥品、網路保健食品、兒童用藥……資深藥師教你秒懂50個不得了的醫藥真相。》

作者: Drugs

本文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