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不是只有交配!「一夫一妻」才有演化優勢…但不妨礙偶爾偷吃

文/楊冰陽(AYAWAWA)

近年來,隨著對基因序列研究的逐步深入,科學家發現人類的Neuropsin 基因內含子中的一個胸腺嘧啶點突變,導致了人類與黑猩猩的分化,而且這個突變可以透過科技引導。

在人和黑猩猩的分割線上,有關鍵作用的只有這麼一個小小的點,加上這個點黑猩猩就能變成人,去掉這個點人就與黑猩猩無異。

很多人根深柢固地想要和黑猩猩劃清界限,人類中心論的科學家更是不遺餘力地。但一切事實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我們和黑猩猩並無太大區別。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我們會因為「愛情」的存在,而採用與其他動物截然不同的擇偶策略。難道沒有愛情之前,人類就不繁殖了嗎?人類就不撫養子女了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不是。也許你不知道:人類的祖先在地球上存活已經500多萬年了,而將愛情視為婚姻基礎的這個念頭,從產生到現在不到200年。這短短的200年,並不足以讓人類的本能理解「愛情」這種虛無縹緲的事物。倘若地球人之外的智慧生物來到地球,他將會很肯定地告訴我們:我們的「愛情」除了帶有一些偶然性,或者人為的浪漫裝點之外,和黑猩猩追逐雌性發情的紅臀部並無不同,同樣基於兩性繁衍的一些擇偶偏好組成的。

熱愛繁衍的祖先孕育了我們。實際上,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熱愛兩性關係的生物進化史。

對兩性關係無感的生物早就孤獨地死去了,他們沒有為世界留下任何東西。而那些熱愛繁殖的祖先,乃至祖先的祖先,他們是用什麼原則來選擇配偶呢?這種本能衝動是如何扎根在我們體內,促使我們做出選擇的?我們身上帶著哪些祖先遺傳給我們的擇偶偏好呢?這個話題還得回到人類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上。


▲人類和黑猩猩其實沒有太大區別/示意圖/pixabay

人類和黑猩猩最顯著的不同,是直立行走和腦容量的增加。科技已經證實,人類的很多行為乃至高度發達的社會文化,其實只是直立行走的副產品。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專家認為,與製造工具相比,直立行走更應該看作是區分人與猿的標誌,因為它不僅低能耗,還解放了雙手、開闊了視野,而且為其他方面的演化奠定了基礎,比如人類腦容量的提升。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還是改變我們人類擇偶策略的關鍵。

人類為了直立行走,改變了骨盆形狀,女性的產道也隨之變窄了(也就是變得不那麼圓了);在最近兩百萬年的進化中,人類腦容量擴大了三倍,嬰兒的頭也因此變得很大。這兩種改變的相加結果便是增加了女性分娩的難度——產道變小,但嬰兒的頭卻比以前還要大得多。

這就意味著女性不得不採取一些手段來使自己的產道變大,實際上,她們這麼做了,她們的產道確實大了一些,但這無異於杯水車薪——人類嬰兒出生時候的平均體重在三公斤左右,黑猩猩的嬰兒只相當於人類初生兒的一半重。但是你要知道,雌性黑猩猩的體重大約九十公斤,接近人類女性體重的兩倍。也就是說,按體重比例來算,人類的寶寶相當於黑猩猩寶寶的四倍。實際上,人類嬰兒的頭實在太大了,人類女性已經盡可能地生下最大的嬰兒。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黑猩猩的孩子斷奶之後就可以自行找東西吃,倘若想要生育和黑猩猩的孩子一樣成熟的嬰兒,人類女性需要懷孕長達十八個月——這會讓她們非常容易在生產中死去。在生育輔助技術出現之前,生育對於女性已經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只要胎兒頭部直徑超過十公分,就幾乎不可能順產。

可以想見,如果懷孕十八個月(現在孕期的兩倍時間),將會變得多麼兇險。即使女性本身樂意懷孕十八個月,用生命或者用近乎毀損的陰道換來頭大無比、一斷奶就能生活自理的嬰兒,男人們也不會答應(你知道原因的)。

最終博弈的結果是,女人們不得不把孩子早點生出來,於是我們都在九個多月的時候呱呱落地。與初生的小猴和猩猩相比,人類的嬰兒是如此虛弱不堪。小猴生下來可以牢牢抓住母親,但是人類的嬰兒普遍六個月才能坐起來,八個月才會爬,周歲左右才能開始學習走路。多數時候,他們除了哭和吃奶之外沒有任何技能——哦,還有排泄,如果這也算技能的話。

實際上,幼猴出生的時候,大腦已經達到成熟大腦的70%,其餘30%將在出生後的半年內發育完成,黑猩猩的嬰兒一年內可以完成大腦所有的發育,但人類嬰兒出生時的腦容量僅有成人的23%——也就五分之一多一點,在他過6歲生日前,他的大腦會持續發育,但一直要到23歲才會完成(也就是說,有些人在大腦發育完成之前就結婚了)。

在直立行走的智人女性懷孕後期,她們的行動是如此不便,沒有辦法去參與正常的捕獵或者採集,於是就得依靠雄性來為她們提供澱粉和蛋白質。在嬰兒出生後的一段漫長時間內,她需要雄性來做這些事,因為沒有任何靈長類物種比人類的嬰兒更依賴母親。這意味著,母親必須整天待在孩子身邊,對孩子進行大量的親代投資,她無法像其他動物的雌性一樣去捕獵或者採集。如果她背著一個隨時啼哭的嬰兒出去覓食,那無疑是在主動對猛獸說:「看這邊,買一送一呢!」

出生到成年之前這段漫長的時間內,人類的幼兒需要父母來提供保護和食物,他們無法自己覓食,沒有太多生活技能。甚至要到15歲以後,才能跑得和成年人差不多快。而對曾經生活於人類身邊的野獸來說,這小東西在漫長的15年成長期中,就是一團美味的肉。


▲人類嬰兒出生時的腦容量僅有成人的23%/示意圖/PAKUTASO

為了取得更好的繁衍成果,讓孩子活下去,可憐的雄性必須做一點什麼。在那樣殘酷的大環境下,如果他們不願意參與撫育嬰幼兒和家庭建設,他們的孩子就會死得很快。他們沒有辦法做到像黑猩猩和大猩猩那樣灑脫。

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根據親代投資理論,最好的方法是雄性配合雌性一起撫育、培養、訓練(也就是投資)他們的嬰兒,讓其好好地存活下去。這就是雄性親代投資(Male Parental Investment,簡稱MPI)。可想而知,願意對自己的後代實施親代撫育的雄性,比做完愛拍拍屁股走掉的雄性,擁有更容易存活、吃得更飽、長得更壯的後代。

在這樣的情況下,群婚群居的制度對男性缺乏動力,這就好像大鍋飯一樣,若是做好做歹一個樣,我為什麼要外出狩獵?狩獵消耗體力且存在風險,待在洞穴裡和女性交配顯然更加吸引人。

這呼喚了一夫一妻制的出現。

實際上,從300萬年前到現在,只有在1.5萬年前的農業社會裡一度實行過一夫多妻制(而且只有少數地位高的雄性能實現這一點),多數時候,人類都實行一夫一妻制,無論狩獵民族社會,還是現代工業社會,人們都始終如一地奉行著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是如此根深柢固地扎根在人們的基因裡,這是由雄性親代投資決定的。然而,雄性親代投資並不妨礙願意對家庭負責的好丈夫們偶爾也去拈花惹草。

這可能基於以下兩種考量:

第一,雄性永遠都沒有辦法知道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除非他願意24小時不闔眼地看守妻子。錯養一個孩子,雄性的損失是巨大的。如果他就這麼一個孩子的話,他的基因就因此滅絕了。可想而知,只生育一個孩子的制度,很容易觸發男性對於父子關係不確認的焦慮。

第二,對雄性而言,性交是如此隱蔽又沒有風險,只要不被自己的配偶發現,他最多損失一點精子,也許還損失一點金錢或者浪費一點甜言蜜語,換來的卻有可能是高度的子嗣回報。

倘若透過不妨礙家庭生活的性行為,為自己留下一個後代,收益是巨大的。

*本文摘錄自《別拿男人不當動物:用生物學×社會學×進化心理學,解開完美愛情的祕密》

作者:楊冰陽(AYAWAWA)

本文由 今周刊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