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心給丈夫職場建議 賢妻反被嗆:我不是回來聽妳說教

文/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與另一半結婚後住在一起,每當我在工作上受了些挫折,回到家裡向她吐苦水時,她總會相當理性地為我分析問題的成因與解決之道。她說得很有道理,但我卻總感挫敗與沮喪。

我知道,我要的不是建議,而是傾聽與同理。於是,我屢次告訴她:

「可不可以不要在我難過時,給我一大堆建議,我希望妳只要聽我說,告訴我:『我知道,你辛苦了!』這樣就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說願意試試看,但卻仍依然故我。

有一次,我實在受不了,說了句重話:「妳說話的方式,只會讓我以後更不想與妳分享心事,這樣會降低我們談話的品質的。」

而她也委屈地說:「可是,我就是習慣這麼說,為什麼一定要改變?」


▲得不到妻子同理的回應,我說出了讓她傷心的重話。(示意圖/翻攝自PAKUTASO)

是呀!為什麼一定要她改變?我試著自我覺察,思考我與她之間究竟怎麼了?當我帶著挫折回來與她分享時,期待獲得的是理解與認同—這會讓我覺得自己沒有想像中的差,我正在尋求一份肯定。然而,當她客觀分析並給我建議時,我開始覺得自己真的沒做好。所以,我希望她能同理我,讓我感受到自己沒那麼差。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此,我回溯我的生命經驗,發現到,從小到大,即使我一直是個品學兼優,在各方面都頗獲好評的孩子,但回到家庭裡,父母總會這麼對我說:「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很優秀,但是,如果可以再……一點就好了。」

如果數學可以再進步一點就好了,即使我的學業成績已是名列前茅。如果可以再長高一點就好了,即使我的身高已高於平均值了。如果閩南語可以講得再順口一點就好了,即使我與同儕比起來不算太差。如果記得再挺胸一點就好了,即使這對我的日常生活或人際關係影響不大。

因為有許多的「如果再……就好了」這樣子的期待,讓我在理智上知道自己的表現優於同儕;但在情感上,又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價值感低落。「不夠好」與「怕輸人」便如同兩張法力無邊的符咒,緊貼在我的前額,控制著我的行為表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漸漸長大後,我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評價,總想聽到他人的美言,卻又害怕得到的是批評或建議—這正說明了我的表現真的不夠好。有時候,我害怕打沒有把握的仗,常常只願意嘗試成功率高的事情。在學生階段裡,我努力獲得同儕與師長的肯定,到了職場,我的專業能力也不斷被看見,但我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隨時會輸人。


▲父母的高度要求,反而讓我開始覺得自己不如人,無法對產生自我認同。(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而當進入婚姻後,我也在另一半的面前尋求認同的眼神。因此,每當我失意難過時,向太太分享這份心情,便是在向太太索討肯定。於是,太太那些善意的回應,卻一一成了刺耳的批評。

因此,講到底問題在誰身上?是我自己!

當我帶著這份覺察審視自己時,我便知道,我不需要求我的另一半改變,需要改變的人是我。我需要明白,我已經長大了,我有能力透過自己帶給自己肯定與支持,那些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需要由我自己給自己,而非期待其他的親人、朋友或同事替代父母的角色。

如果,我缺乏了這份覺察,一再要求太太改變而未果,我便可能會把這份缺憾,投射到我的子女身上,而不自覺地拿走了他們人生發展的力量。

*本文摘錄自《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

作者: 陳志恆

本文由 圓神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