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黃牛票的人 對社會有任何貢獻嗎?
(本文並非為黃牛非法行為護航,僅分析其行為在市場上的本質,先入為主者慎讀)
台灣黃牛有多囂張?近期在臉書的票券交流社團上,某名售票者貼出了一張驚人的照片:
「已經回本了,就算燒掉也不會原價賣你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照片中桌上放著一整疊的,正是日本超人氣歌手米津玄師台灣場的巡演票券,原價3000元直接飆到了6倍價(台幣1萬8),可謂是「賺很大」,見到這樣誇張的舉止,許多PTT鄉民熱議紛紛「為什麼不用抓去關?」「沒品黃牛」「不怕下地獄嗎?」「怎麼買到幾百張,後台很硬?」
沒有人喜歡黃牛,尤其對於那些追星族來說,這些人的存在,粉絲又被多扒了一層皮,若不多花上幾千幾萬元,根本無法一親偶像的芳澤。「黃牛最好通通抓去關」許多人心中都是這麼吶喊著的。
儘管《社會秩序維護法》有規定轉賣運輸與遊樂票券圖利者,違者可拘留三天或罰1萬8千元,但顯然沒有太大的功效,黃牛依舊猖獗,逍遙法外,粉絲依然買不到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究竟該怎麼阻止黃牛票行為發生,在日本近期就發展出了「封印座位」妙招,引起許多人熱議,但胖丁認為,這充其量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一來多餘的座位無法提供給需要的粉絲,二來真正受害者(買到黃牛票的人)還是無法看演唱會。
沒有辦法懲罰黃牛業者,更是讓粉絲二度被傷害。黃牛票問題為何各國都無法解決?筆者問題就在於,大部分的人還是把黃牛行為當作是絕對的罪惡,鮮少人去研究他們為什麼「能活得下去」,甚至是去探討他們對社會有沒有任何貢獻?
我們究竟是討厭黃牛的哪一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像是米津玄師這樣明顯「需求大於供給」的演唱會,當然票券會被搶光光,然後隨著大量缺少的需求,黃牛便出現了,他們便可以抬高價賣票券套利。那問題來了,同樣的情形發生在果菜市場,會發生甚麼事情呢?
颱風天來,全部菜都漲了,這是許多人都有的生活經驗。但為什麼這時候菜價水果價會飆漲?你也許會說,需求變多了(民眾搶著屯蔬果),而蔬果卻不可能一天全長出來,補足這麼大的供給缺口,在各大菜販「叫價搶貨」的情況下,成交價就提高了,也就是說,當供給少需求多時會漲價,這完全就是正常的市場機能。
回頭來看看黃牛,其實對終端的消費者來說,菜商與黃牛做的事情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失衡的供需導入市場機制,讓經濟的利益最大化(讓商品的總營業額最大化)。
既然票根本就不夠買,也不可能加場,那漲價照理來說就是合理的事情啊?為什麼民眾要唾棄黃牛的行為,而不唾棄颱風天的菜攤呢?
但這兩者在本質上的可惡度是有差別的,民眾不會罵菜販的原因在於,菜販能在颱風天拿到貨往往是進貨價也比較高了,這過程的漲價利潤,早就被其他人分配掉(可能是農夫、收購盤商、果菜市場),也就是說,這個漲價是合理的「系統性漲價」;但黃牛卻是自己把漲價的利潤給獨吞了,票券他往上加多少,全部都是他在賺。
照這個邏輯來看,民眾會覺得黃牛可惡至極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把這些「超額利潤」全部賺走,藝人與工作人員都分不到一毛錢,而漲價本身只是其次。
所以黃牛問題的核心就在於,演唱會主辦者如何讓每個人潛在的買票者都能買到票,更白話一點的說法是,如何定一個有點高又不會太高的價錢,讓所有想買也有能力買的人都能買到票,也剛剛好票不會賣不完。
只要沒做到這件事,市場機能就會介入,如果票賣不完,也許就會有低價的超殺票在二手市場流竄;如果票被秒殺賣光光,就會有人買了便宜的票拿去網路上高價賣,而這時這個角色就是黃牛。
黃牛是將演唱會的商業價值最大化
舉辦演唱會的公關公司,辦任何一場「完售」演唱會的成本與收益是固定的,假設成本是1千萬、票房收入是1千2百萬,那麼無論這個藝人有多麼得火熱,他們都無法得到更高的收益,還可以要為搶票所造成的秩序成本(黃牛)付出代價。
而黃牛就完全相反了,這個藝人越火熱,他們的不法利潤就越高,如果說黃牛票能賺額外的700萬的收入,那就代表這場演唱會的真實商業價值完全可以達到1900萬以上的規模,但由於主辦單位做不到,所以黃牛才有機可趁。
如果展演廠商有個「完美的」售票系統,能夠針對各個族群訂出不同票價,那麼在最極限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完全透過自己賣票的方式,將票房收入擴張至應有的規模(1千9百萬)。
如果廠商有個方法將演唱會規模從1千2百萬擴大到1千9百萬這個等級的話,也許他們會願意提供更好的演唱會場地,更好的聲光效果,甚至更大咖的合作來賓等等。演唱會能辦得更大,相信對粉絲來說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
現今黃牛猖獗的事實告訴我們,這些辦演唱會的公司往往都沒有完美的售票系統,甚至最合理的訂價策略(讓每個人在能夠且願意多付錢的情況下,都買的到票)。
在這點上我們很難去責備辦演唱會的廠商,「為什麼不能讓大家都買得到,又沒有黃牛票」,因為在當今的經濟體系中,票價的往上調整具有僵固性,那麼只要展演廠商一開始定錯票價,那結局必是票沒賣完或黃牛猖獗。
在這種情況下,主辦方往往會選擇保守的定價策略,將訂價訂得較低(較低是相對於剛好賣光光的票價),因為沒賣完通常都會賠,而賣完小賺卻是沒關係。
另一方面,黃牛只有比廠商更有眼光,更清楚知道市場實際的需求才能賺到錢,這就代表在這個交易中,實際上知道完美的售票政策,能榨乾消費者所有錢財的,往往是黃牛而不是廠商。
廠商的應對手段
在經濟學上,這就類似賽局理論的囚犯困境,如果雙方彼此傷害,其實從某方面來說都是損人不利己,黃牛太囂張會打擊到演唱會售票形像,而過度打擊黃牛,就代表廠商寧願花更多成本防範,也不要想要讓市場更大。
在囚犯困境的例子中,其實對雙方最有利的方案就是合作,演唱會方若私底下留一些票給特殊渠道「即興發揮」,那麼演唱會方賺的也許不只是200萬,有可能與跟黃牛對分收益變成500萬。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指證某某演場會其實私底下有跟特定「浮動價售票網」或是「黃牛」合作來一起賺更大,但在許多展演活動中,一些來路不明的渠道往往能拿到不可思的票券數量。
在2017年中國鳥巢的英雄聯盟世界冠軍賽上,就有許多人發現特定的商家屯了超過千張的票,每張都賣超過一萬台幣以上,粉絲便在百度貼吧上紛紛撻伐,直指這是官方私下縱容的黃牛。
當然這只是經濟學上的結論,只要黃牛仍是違法行為的一天,演唱會當然不可能名正言順地與黃牛合作,很可能會暗中傷害合作藝人的形象。
但是這就彰顯了黃牛對社會真正的貢獻,那就是告訴我們很多演唱會賣票的訂價政策,大都是大部分都是錯誤且沒有效率的,或者用是用了誇張的數據告訴了演唱會主辦方,他們的商業盤算完全錯誤的,人氣完全超乎想像,催促官方必須「加場」來滿足粉絲。
只要這些花再多錢都想要看演唱會的人,只要他們的需求沒被滿足,那麼黃牛肯定不會消失。
那我們有沒有辦法讓這些花大錢買票的人買貴的票,而我們只買便宜的票就好了?原則上只要票價設計夠合理,這完全是做得到的事情。
票價歧視政策
如今一堆演唱會都會把座位/站位分成A區、B區、搖滾區,用對舞台距離的不同來定價,事實上這正是廠商向「黃牛」所學習的一招。在米津玄師的演唱會上,票價是均一價3000,但是黃牛居然可以照著入場順序號碼,最前賣1萬8,然後依序降價。(詳看第一張圖)
照臉書黃牛所言「我已經回本了沒差」,可見得這樣的銷售政策有多麼的成功,也就是說,均一價3000台幣的售票規劃,正巧就是最差的售票政策,因為一定有人願意多花錢「站前面一點」,所以這正是黃牛有利可圖的所在。
想要黃牛完全消失世界上的話,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有人願意買,就有人願意賣,每個人都可以是位潛在的黃牛,就算你再怎麼喜歡S.H.E或者5566,聽到一個朋友願意花50萬跟你買票券,我想許多人應該都會選擇賣。
黃牛的本質就是自願交易,就算我們再怎麼恨之入骨,用以各種嚴刑峻罰,他們就不會完全消失。
既然我們沒辦法避免看到這群「討厭的傢伙」,我們就應該用另一種想法來看待這件事,至少他們的存在就是在證明,原來那些在台上辛苦表演的藝人、工作人員,其實值得賺更多的錢,我們如果能用官方價格買到搶手票券的話,一定要心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