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冷飯病死也不生火!寒食節一到「浴缸堆滿食物」連洗澡都無法

文/李開周

生火招罵,還被罰款

現代人不知道寒食節,並非壞事,假如這個節到了今天還在盛行的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

什麼是寒食?寒,冷也;食,飯也。所謂寒食,就是吃冷飯,這個節日期間,不能生火做飯。不是開玩笑,真的不能生火。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寒食當天不能生火呢?還是整個寒食假期都不能生火呢?按宋朝規矩,從寒食當天凌晨開始禁火,一直禁到清明凌晨。

前文不是說過嗎?宋朝曆法將清明定在寒食後第三天,從寒食凌晨到清明凌晨,總共三天三夜,這就是不能煮飯、不能燒菜三天三夜。

不能煮飯,不能燒菜,只能吃冷食,吃剩飯。那可是春天,是農曆二月或者三月,天氣尚寒,頓頓吃冷飯,腸胃受得了嗎?真的有人受不了。

歐陽修寒食詩云:「多病正愁餳粥冷。」本來正鬧病,身體不舒服,寒食期間還不能吃口熱飯,歐陽修不開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食節不能煮飯。(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歲時廣記》第十五卷記載:「慶曆中,京師人家庖廚滅火者三日,各於密室中烹炮爾,後稍緩矣。」宋仁宗慶曆年間(一○四一~一○四八年),開封市民過寒食,每年禁火三天,有些人家不願吃冷飯,廚房不敢冒煙,偷偷在臥室裡燒飯。

慶曆年間過後,火禁稍寬,人們漸漸可以光明正大地生火做飯,不用再偷偷摸摸了。這句古文敘述簡略,據常識推想,慶曆之後火禁之所以稍寬,可能是因為人們在臥室裡偷偷做飯的時候,鬧出了火災,官府不得不明令開放火禁。

事實上,宋朝官府並不如何禁火,倒是一些老百姓非常在意這個。《歲時廣記》第十五卷又有記載如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元豐初,官鎮陽,鎮陽距太原數百里,寒食火禁甚嚴,有輒犯者,閭里記其姓名。忽遇雨雹傷稼,則造其家,眾口編謫之,迨不能自容,以是相率不敢犯。

宋神宗元豐初年(一○七八年),某人在距離山西太原幾百里的鎮陽做官。鎮陽人民非常重視寒食火禁,如果誰家在寒食期間做飯,會被鄰居們記下來。

寒食過後,風調雨順則罷,萬一碰上自然災害,例如一場冰雹砸壞莊稼,鄰居們就會歸罪到那戶人家頭上,鳴鼓而攻之,罵得那家人在當地待不下去。因為這個緣故,當地人過寒食,家家戶戶都不敢生火。

南宋筆記《癸辛雜識》記載了更為嚴格的禁火習俗:

綿上火禁,升平時禁七日,喪亂以來猶三日。相傳火禁不嚴,則有風雹之變。社長輩至日就人家,以雞翎掠灶灰,雞羽稍焦卷,則罰香紙錢。有病及老者不能冷食,就介公廟卜乞小火,吉則燃木炭,不吉則死不敢用火。或以食暴日中,或埋食器於羊馬糞窖中,其嚴如此。

綿上是地名,在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那裡的寒食火禁比山西鎮陽還要變態。北宋沒滅亡時,別處寒食禁火三天,這裡禁火七天。

北宋滅亡後,這裡才把火禁縮短到三天。當地百姓迷信,認為寒食如果不禁火,會招來颶風和冰雹。所以每年寒食期間,族長和村幹部都會挨家挨戶查看,用雞毛去掃灶膛裡的灰,如果雞毛變焦,說明這家動了火,當場罰款。

老人和病人不能吃冷飯,可以去介公廟裡上香求籤,得到吉籤才能生火,否則只能繼續吃冷飯,哪怕病死也不敢動火。有些人家為了讓冷飯稍稍變暖一些,將飯菜搬到陽光下曝晒;有些人家為了向外人展示寒食不吃熱飯的決心,將鐵鍋埋到家畜的糞堆裡。


▲即使是老人和病人不能吃冷飯,都必須去介公廟裡求籤,得吉籤才能生火。(示意圖/記者張一中攝)

寒食期間幹嘛禁火呢?為了保護森林?不可能,秋、冬才是森林真正需要防火的季節。為了減少霧霾?更不可能,古代中國很少有霧霾危害。

關於寒食火禁以及寒食節的起源,如今有兩個主流解釋。

第一個解釋涉及春秋戰國的歷史名人介子推,差不多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

說是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公子重耳出逃,路上沒飯吃,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肉湯,救了重耳一命。多年以後,重耳歸國,面南為君,成了晉文公,對當年護駕有功的臣子論功行賞,竟然把介子推給忘了。

介子推很生氣,背上母親逃入深山,發誓不吃晉國一粒米。後來晉文公想起介子推,親自帶隊去山裡請他,介子推死活不出來。晉文公喊話:「快下山,再不下山我們就燒山了!」

介子推無動於衷。晉文公腦子短路,真的讓人點火。滿山大火堵住去路,把介子推和他娘活活燒成灰燼。晉文公既後悔又傷心,為了紀念介子推,將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定為寒食節,禁止全國臣民在那天生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介子推。(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第二個解釋只有理論,沒有故事,知道的人很少。

這個解釋是這樣的:上古時期,鑽木取火,生一次火很難很難,必須把火種保存起來,不斷添柴,一燒就是一年。古人認為,火種裡面一定蘊含著某種神力,否則不可能生生不滅,可是一年過後,這種神力就變弱了,會有惡靈趁虛而入,占據火種,如果繼續使用,將給大家帶來災害。

所以,每年都要定期讓火種熄滅一次,殺死惡靈,幾天後再來一次鑽木取火,得到新的火種和新的神力。

以上兩個解釋,哪個更可靠一些呢?也許都不可靠。我個人更不喜歡第一個解釋,因為我不喜歡介子推。

介子推這個人,假如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假如他的故事真的發生過,那他完全不值得紀念。他割自己的肉去餵主人,死忠;主人忘記他的功勞,他逃進深山,小氣;別人都要放火燒山了,他還不出來,愚蠢;他死就死,還帶老娘一起,不孝。

一個死忠的、小氣的、愚蠢的、不孝的變態,憑什麼讓我紀念?如果他是我朋友,我一定跟他絕交。如果他是我兄弟,我會揍得他屁滾尿流。

我們不聊介子推,只聊寒食,這個節日不讓吃熱飯,老人和病人想生火還得去介子推廟裡燒香禱告,合理嗎?對健康有益嗎?既然不合理,對健康不利,那就是陋俗,應該廢除。

曹操當年就廢除過寒食禁火的陋俗,他頒布的《明罰令》有云:

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百五日皆絕火食,云為介子推。且北方溼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慮。令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太原、上黨、西河、雁門這幾個地方,寒食節都吃冷飯,據說是為了介子推。北方的春天溼冷陰寒,老人和小孩吃不上熱飯,恐怕會因此丟掉小命。

從今以後,廢除寒食火禁,不許再過寒食,如有人違反,戶主坐牢六個月,鄉長坐牢一百天,縣長停發一個月工資。

不能洗澡,不能洗臉,不能梳妝打扮

曹操有沒有將寒食禁火的陋俗徹底廢除掉呢?當然沒有。如果徹底廢除的話,宋朝山西民間決不可能迷信「火禁不嚴,則有風雹之變」,里長和族長們絕對不敢挨家挨戶上門檢查,那些百姓也用不著將鐵鍋埋到糞堆裡了。

寒食帶來的麻煩遠不止此。

《歲時廣記》第十五卷「百三日」條:「去冬至一百三日,為炊食熟,以將禁煙,則饗飧當先具也。而以是日沐浴者,因其炊熟之盛,又從此三日無燂湯之具也。」

從冬至往後數一百零三天,距離寒食還有兩天,寒食即將到來,火禁即將開始,必須準備未來三天乃至七天的熟食,各家廚房都忙碌起來,蒸米飯、蒸饅頭、燉肉、炸魚、備辦各種小點心,煎炒烹炸齊上,葷素濃淡俱全。食物太多,無處存放,鍋碗瓢盆都占滿了還不算,連澡盆和浴缸裡都存滿了吃的喝的。


▲澡盆堆滿食物,想洗澡也無法。(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hotoac)

平常那些每天都要洗澡的人,在這天肯定洗不成,因為澡盆和浴缸騰不出來。即使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將澡盆和浴缸裡的食物吃完了,還是沒辦法洗澡,因為寒食節不能動火,不能燒水,非要洗澡的話,只能洗冷水澡,凍得感冒。

《歲時廣記》第十五卷「蓄井水」條:「世傳婦人死於產褥者,其鬼惟於百五日得自湔濯,故人家前一日皆蓄水,是日不上井,以避之。」本書上編第一章說過,宋朝婦產科野蠻落後,近乎巫術,婦女難產死亡率極高。

宋朝人還很迷信,倘若婦女難產而死,或者雖然順產,卻因為營養和保健不當,死於產後風,就會成為孤魂野鬼,在寒食那天聚集到水井之中,洗去身上的血汙。

為了避開這些女鬼,寒食當天不能挑水。不挑水,怎麼喝水呢?在寒食節的前一天去挑,多挑幾桶,留著寒食節那天用。

傳說中的介子推不是在山西被燒死的嗎?山西人民過寒食,還有一項忌諱:寒食當天,女生不能洗臉,不能梳妝打扮,以免引來災禍。

洗臉梳妝怎麼能引來災禍呢?因為介子推的妹妹不想看到別的女生比她漂亮。據宋朝民間傳說,介子推有一個妹妹,介子推在寒食那天被別人放火燒死,他的妹妹在冬至那天被自己放火燒死——介妹妹從哥哥被燒死那天起開始攢柴禾,攢了一大堆,冬至那天,一火焚之,自己衝進火堆,步了哥哥的後塵。

介子推死後成神,介妹妹死後也成了神,但這對兄妹神仙沒一個好心:哥哥不許人家生火做飯,妹妹不許人家梳妝打扮。

寒食那天,介妹妹出來巡遊,瞧見哪個女生穿得花枝招展,就讓人家跳河而死;瞧見哪個女生長得比她漂亮,就讓人家跳井而死。所以,凡是迷信介子推兄妹的宋朝山西人,都不敢沖犯二人,寒食期間既不生火,也不洗臉。

不洗臉,不梳妝,不能穿漂亮衣服,愛美的女生會覺得彷彿天塌了一樣,可是這一禁忌剛好可以迎合特別懶惰的婦女——本來就不想洗臉,剛好可以藉這個禁忌,名正言順地不洗臉。

宋朝有民諺:「懶婦思正月,饞婦思寒食。」正月裡忌做女工,懶惰的婦女可以藉故休假;寒食節不能做飯,會提前備下很多很多好吃的熟食,特別是不易變質的油炸食品,饞嘴的婦女可以藉機解饞。

但我覺得,無論懶婦還是饞婦,都會喜歡寒食節,因為寒食節不僅可以解饞,更可以偷懶。不用洗臉,不用打扮,不用生火做飯,起床就吃,吃完就睡,睡醒再吃,吃完再睡,這不正是懶婦加饞婦夢寐以求的好日子嘛!

*本文摘錄自《逛一回鮮活的宋朝民俗》

作者:李開周

本文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