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愛上不重視自己的人 《壁花男孩》:選擇你自認值得愛的人
這部電影改編自Stephen Chbosky的同名小說《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並由原作者親自擔當導演,而其中的亮點更是請來了以《哈利波特》系列出名的Emma Watson,以清爽的短髮造型擔任女主角。
有位朋友曾告訴我,看完這部電影讓他第一個想到我,因此我便毅然決然地將這部電影看完,的確,看完之後不禁使我會心一笑,除了 The Smiths 剛好是我最愛的英國樂團外,某些心理特徵也確實和自己蠻相像的。
劇情簡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查理是位高一新生,基於過去的經驗與回憶,使他擔心自己會在學校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因此想積極融入群體,但是拜託朋友或姊姊都無疾而終,卻因為偶然在工藝課認識的派屈克以及他的繼妹珊,而開始了不同以往的新生活。然而在這充實生活的快樂之下,過去的痛苦回憶卻持續隱隱困擾著查理......
一、壁花 (Wallflower)
對於升上高中這件事,查理內心充滿擔憂,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因為過去有過不好的經驗而使得他希望從新生活能改變這樣的情況。但是內斂又害羞的查理根本難以交上朋友,即使拜託同校的姐姐幫助他融入人群也是以失敗告終。直到他遇上了重修工藝課、愛開老師玩笑的學長派屈克,在一場球賽中查理終於鼓起勇氣向他搭訕,並繼以認識了他的繼妹珊以及其他死黨。
在英文俚語中,「Wallflower」形容的是個性內向、不擅於人群中活動,不喜歡成為目光焦點但是卻能清楚洞悉周遭旁人的人。了解他人、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卻不願走入人群 (或者說難以融入人群),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著一切事物,卻不牽涉其中。這類人有的是孤芳自賞,有的則是像主角查理一樣,處在脆弱的心理狀態、深怕一不小心就成為了被霸凌的對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縱使明察秋毫、洞悉人心,卻始終是個局外人,無論他人的快樂或憂傷自己都難以融入,只能在一旁靜靜地看著,沒有大起大落的生活是既枯燥又蒼白。或許這類人等著的只是一次契機、一個改變自我的機會,因為內向的個性而無法鼓起勇氣踏出的那一步需要有股拉力將他拉進人群中,就像查理遇上了派屈克一樣。英文課中唯一能回答出老師問題的他,卻始終不願成為注目的焦點,若是有一次契機,在這類人的內心一直以來所隱藏的細膩思緒,可能會在一瞬間變成綻放璀璨光輝的寶石。
二、沒有行動的愛
與派屈克、珊和其他死黨相處的過程中,查理漸漸找到了自信。而且,查理漸漸發現自己心中慢慢對珊產生情愫,只是他一直不沒有勇氣跨出那一步對她展開追求,後來,珊開始與他人交往、自己則是繼續懷抱著後悔,埋沒自己的真心與情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沒有行動的愛,是虛偽的愛」,我非常認同這樣的理念,無論在內心有多麼熱愛對方、有著多深刻的情感,沒有表現出來對於對方終究是零,無法感受到的情感是不存在的,無論內心多麼為對方的一舉一動所影響、自認為愛對方有多麼深刻,若不將愛表達出來對方永遠不可能知道。
我們時常以為自己所作所為人們都會看在眼裡,實際上過於隱晦的暗示近乎是無意義的,尤其在男女關係當中,兩性對於暗示這回事的觀感各有不同,或許男性覺得充滿暗示意味的舉動,在女性眼裡只是正常朋友的交際行為。該如何適當而不笨拙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對於正處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來說,是件重要而必要的事。
三、選擇你自認值得愛的人
因為一次舞會的邀約,查理意外地和其中一位死黨瑪莉開始交往,但是查理深知兩人並不適合、卻為了顧及情誼而遲遲不願提分手。直到某次眾人齊聚在玩真心話大冒險時,查理被派屈克要求親吻房間內最美麗的女孩,當眾人皆期待他親吻瑪莉時,查理鏡反射性地轉身親吻珊,這個舉動不只驚動所有人,更是讓他無法待在這個小團體裡,因為他同時傷害了兩位女孩。
查理曾問他的英文老師,為何人們總是選擇愛上不重視自己的人,而他得到的答案則是「因為人們總是認為自己只配得上那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人們總是在愛自己的人與自己愛的人之中做選擇,然而無論選擇何者總是會在身中存有缺憾,前者並不是你真正傾心愛慕的人、後者可能無法全心全意的愛著你,兩難之中總得做出選擇。
兩情相悅自古便是難事,而正因為如此這種情誼才難能可貴。或許一開始選擇的並非自己最想要的,但是感情總是需要磨合,愛你所擇、擇你所愛,選擇一個不會讓自己後悔的人、並且雙方都能重視對方,而不是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在面對,方能得到真摯的情感。
四、陳舊的回憶
查理在離開派屈克等人一陣子後,精神狀況越發不佳、舊疾似乎又要復發,直到某日派屈克遭人毆打時出手相救,才挽回以往的友誼。可是,事後他竟不記得自己到底是如何撂倒幾名身形比自己高大的壯漢,最後,在派屈克、珊等人一一離開高中、步上大學之路時,重歸寂寞的查理情緒終於到達臨界點,險些自殺身亡。原來,因為其童年目睹阿姨車禍身亡而留下陰影,而阿姨悲慘的人生也為他帶來影響。
一個人的人格是其人生歷程的體現,在查理身上也能應證。因為阿姨同樣在情感上屢屢挫敗、以及自身經歷幾次慘痛經驗後,查理對於愛情變得退縮與懦弱;而阿姨被撞死的畫面深深影響著他,以及經歷好友自殺的事件,致使查理有著難癒的精神傷口,甚至使他患上憂鬱症。
外人總以為悲劇事件的情緒只要不斷用快樂的事沖刷便得以解決,殊不知受害者會永遠處在悲劇主角的心理,而且這些事件會深深影響他的潛意識,並非三言兩語便能解決。唯有慢慢引導當事人跳脫罪惡感與難解的憂鬱迴圈,向他解釋世界並非都是用他所想像的悲觀角度來看待他這個人,才能一步步化解悲觀的情緒。
後記: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自己反思了許多事情,無論是在感情的態度上或者待人處事的方式,或許有時我仍像查理一樣有些被動,甚至前些時日我認為自己非常地畏懼社交這件事,而我後來也漸漸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走入人群。對我而言這部電影不只是一部描繪青春期的文藝片,而是一面自我檢視的鏡子,讓我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