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四十歲沒上過班!博士生每天「伸手要零用錢」 打算啃老靠媽一輩子
文/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蘭軒一直認為:學歷愈高,未來成就愈高;所以從孩子小時候就灌輸「把書讀好,就是對父母最大回報」。孩子也沒讓父母失望,一直都專注讀書;但沒想到三十幾歲能讀的書都讀完了,只會讀書從未工作過,讀完博士還能讀什麼?博士後研究?蘭軒的孩子對研究其實沒什麼興趣,只是奉母命把書讀完,讀書的目的他沒認真思考。
奉母命在大專院校找教職卻屢屢碰壁,即使有也是兼職,做了一段時間,又發現自己對教書沒什麼興趣,頂著博士光環,要找一份合適的工作還真不容易……他就這樣在台灣「休息」許多日子;蘭軒很急,卻使不上力:「該怎麼幫他?」
坦白講我也不知該怎麼幫,整個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受少子化影響,中小學不斷減班,大專院校的經營會愈來愈困難,唸博士如果不想在大專院校任職,又不喜歡做研究,博士學位只會是政客和商人名片上的頭銜,應該比不上一張技職體系丙等或乙等的證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使做了兼職,也做不久,最後還是待在家裡。(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父母錯了嗎?我不敢這麼講;但應該少做了些什麼。
孩子成長的過程,在青少年階段就該練習放手,滿十八歲後,至少該讓他們學習主導志願和人生規劃,尤其是職涯探索,讀書受教育雖不是全為就業做準備、學非所用大有人在;但兩者有一定的關聯性。蘭軒孩子研究的領域並非應用科學,高不成低不就,找工作實有難處,更大的問題是成長過程封閉,不清楚就業市場,因此要找合適的工作很難。學位無用早己是事實,我實在不知該如何幫忙。
父母不斷插手,孩子永遠不會獨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孩子有何想法呢?」蘭軒搖搖頭表示不知道,難道這麼年輕就要做啃老族,依賴到父母老死嗎?
博士學位貶值;但至少能靠語文能力到企業工作或到補習班教教學生,工作機會還是有的。蘭軒自己也有心結,孩子一直都是她的榮耀,她不想也不願認識的人看孩子失業的笑話,所以錯失很多工作機會。孩子每天躲在房間,等著父母叫吃飯,要不就開著家裡的跑車,四處玩耍刷卡擺闊,每月都要幾萬元開銷。
「妳和先生有什麼想法?」蘭軒的先生是企業的高階主管,幫孩子安排工作沒問題;但孩子實在沒什麼工作能力和意願,總覺得自己是博士,怎能和一般大學或高職畢業的人一樣,做「不用思考」的工作?所以都只做一陣子就不了了之,做父母的也不敢再找工作給孩子。再者,他不用工作每月還有幾萬元可花,實在看不上三、四萬元的月薪。 「怎麼辦呢?三十好幾都快四十了,真令人煩心……」
蘭軒一臉愁容,在朋友面前又要假裝是個成功的父母,她內在的焦慮可想而知。 我雖得到她的信任,知道真實狀況,可關鍵仍是父母和這位成年孩子。博士賣雞排、開早餐店、做清潔工的比比皆是,目前孩子毫無生活危機,父母供吃供住,又有零用錢可花,躲在舒適圈裡,有什麼理由要去工作?
「難道要趕他出家門,流落街頭當乞丐嗎?」蘭軒和先生都自視為上流人士,皆曾擔任社團領導人,為了顏面,當然不會讓孩子去做勞力活,所以連到便利商店或加油站做鐘點工也不可能;我能有什麼好建議?我心裡想著蘭軒家的孩子命「真好」,就像古代的公子哥,不用工作吃好、用好,都讓父母買單。 「我可以幫上什麼忙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毫無生活危機感的人,每個月都有零用錢拿,久了就不太會想跨出舒適圈。(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蘭軒也有點錯愕,她覺得孩子不該沒工作;但也不知孩子能做什麼好。原以為孩子有了博士學位,在私立大學當教授是很容易的事,沒想到處處碰壁,因此想找我談談,看能不能給孩子尋個好出路。
「你可以抽空跟我孩子聊聊,叫他去工作嗎?」
我心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會怎麼辦?停止所有生活援助,把孩子趕出家門?「博士」代表什麼?一個在某領域有專業能力的人嗎?還是社會某種特殊階級,就該得到社會的信任和供養?
「真的幫不上什麼忙……」我能和一個成年且有博士學位的人談什麼呢?
一個人要改變現況的主要動力是危機和痛苦,蘭軒的孩子沒這樣的情境,因為對他來說,改變反而會面臨壓力和挫折,不能隨性玩樂、揮霍;誰會想改變? 「找對象,讓他結婚生子,情況會改嗎?」
我看著蘭軒,實在不忍再多說什麼;該改變的應該是父母,為了個人顏面,不想面對現實,讓孩子一再錯失學習獨立和謀生的能力。如果父母不能依靠,他只能靠自己,就必需承擔各種的壓力和逆境,自然會有謀生能力。
倘若一個沒有自我照顧能力的成年人,結了婚,父母要照顧的恐怕是孩子的一家人。我自知幫不上什麼忙,向蘭軒致歉後就準備離開……
孰料,臨行前蘭軒不忘叮嚀我:「盧老師,請為我保密,孩子至今都沒工作,我不想讓別人知道!」
回家路上,我想到自己也曾一度像蘭軒一樣,以為讓孩子擁有高一點的學歷,就會有不同的機會和發展;但每每觀察求職訊息,就發現在台灣學歷愈高,就業機會愈少。令我不禁反思:供養孩子唸書拿高學歷,究竟是愛孩子,還是給孩子製造難題?
孩子成年後,我提醒自己別把手伸向孩子,他有能力面對和承擔人生的疑難雜症。時時自我提醒:父母必須放手,也要放心。
*本文摘錄自《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終止親子彼此錯待,教養專家破除以愛為名的控制、依賴、寄生、批評,找回家的歸屬感》
作者:盧蘇偉
本文由 天下生活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