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比受更有福」是在委屈自己! 心理師談過度付出背後的動機

文/艾彼(心理師)

「施比受有福,願意付出的人更快樂。這些是真的嗎?」

「我認為,這端賴你選擇付出的心態是什麼,而非行動決定一切!」

「心理師艾彼,妳在說什麼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前老師教我們,付出的人是因為自己有更多才能夠去給予。所以在付出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知足的感覺。更何況這不單單只是一句話而已呢!背後還有科學研究的支撐。研究顯示,願意付出的人多半都比較具有同理心,對他人的處境能夠感同身受。付出能讓人把焦點從自己的身上轉移到需要的人身上,焦慮和壓力指數都會降低。」

「這些科學的好處,艾彼你敢打臉?」

「喔,不。我認為這些研究都還是真的,但這和我下面要講的並不衝突喔。因為焦點被轉移,一個人可以從付出中得到安慰感,得到自我良好的感覺。但卻隱藏了一些別人很難看見,自己也不一定知道的動機。」


▲根據科學研究顯示,付出會降低人的焦慮與壓力指數。(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怎麼說呢?首先,過度付出者可能是較為複雜的自戀傾向者。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戀傾向者多半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不只自己這麼做,也要求身邊的人把所有關愛眼光投向自己。要求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事,甚至還會剝奪其他人的權利。

但過度付出者表現自戀的方式相當迂迴,他們藉著自我犧牲來影響他人,藉著付出來讓別人崇拜。行為本身是付出沒錯,動機本身卻是為了抬高自己的人際地位。例如:某些宗教團體裡,會有人總是出手闊綽的捐獻,這個行動可以輕鬆換得他人崇拜目光,也會讓他在團體中的地位節節高升。


▲有些過度付出者,為了提高自己的人際地位,會出手相當闊綽的捐款。(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另一種會讓過度付出者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情況是,過度付出者具有較低的自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低自尊者,傾向認為自己的需求不重要,會輕易的放棄自己想要的去換取他人的喜歡,他們將這件事情視為一種人際交換。比如,你明明很內向又不太會唱歌,但辦公室的其他人約了你一起去這週末的歡唱聚餐。你很討厭這種場合,想回家靜靜地追劇,但為了讓其他人喜歡,你放棄了自己的選擇。


▲擁有較低自尊的過度付出者,會犧牲自己的愛好,做不想做的事,將此視為人際交換。(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另一種過度付出者,總是計較利弊得失,他的每一分付出,都想要換到回報。

比如,你為了想買車,平常都吃50元便當多存錢。但當你正在追求的妹,想要吃法式甜點,不到四吋的蛋糕要價200元,你一樣會買給對方。你放棄了自己想要的存錢目標,選擇了討好想追的妹。暫時策略性的犧牲自己換取喜歡,也就算了,如果是長期的自我犧牲來換取喜歡,你只會累積更多不滿感受,也更容易覺得自己是工具人。

所以回到一開始說的,施比受更有福?施比受更快樂?

心理師艾彼想提醒你,覺察過度付出者的動機比行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