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特徵鎖定恐龍家長! 「不尊重、不管教」最恐怖是沒絲毫同理心

文/D.K.

有時在醫院會遇到一些恐龍家長,這些家長三個特徵是「不尊重專業」、「不懂管教小孩」以及「缺乏同理心」。而這每個特徵,不只會傷害到醫療人員,更深的是傷害到自己的小孩。現在讓我們看看這三個特徵吧!

1、不尊重專業

筆者有次在執行語言能力評估時,評斷個案能力未達同年齡水準。於是,我把這個結果解釋給家長聽。但是,家長本身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不斷再跑去其他醫院做評估,只希望得到自己孩子是「正常的」結果。

我能理解沒有一位家長希望自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狀況,更沒有一位家長希望小孩子需要再這麼小時就開始做早療。可是,一再推遲治療時間,只為了期望聽到「心安」的答案,對小孩的傷害卻是巨大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孩童在學齡前的語言發展變化是巨大的,每拖延一個月,都可能讓小孩子錯失一個又一個針對的發展階段,當回過神時反而棘手又不好處置。有的家長,甚至在聽到結果後,或者是拖延到很嚴重後,還對醫療人員惡言相向。這是我們最不樂見的狀況。


▲拖延孩子語言治療,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2、不懂管教小孩

筆者有一次下午的預約來了一名女童和她的媽媽陪同進來一起治療。這名女童已經四歲,但仍然只會透過手勢、哭鬧來要求想得到的物品,完全無法開口組構出有意義的句子或詞彙。身為治療師的直覺,就開始協助這位孩童提升語言能力。

不料,這位媽媽似乎「養壞」了這孩子的習慣。在治療的時間裡面,我不斷看到女童踹桌椅,搧媽媽巴掌。媽媽則是拿橡皮筋威脅小孩聽話,可是小孩卻無動於衷,她根本已經對橡皮筋免疫,就算被彈橡皮筋也是嘻皮笑臉。而這位媽媽,卻反過來質疑筆者治療不利,更揚言自己已經管束小孩太多了,叫筆者不要對她女兒太兇、更不要管她的行為,專心治療就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重點在於,在行為問題(例如踹桌椅、不斷玩其他物品、搧巴掌等攻擊行為)沒有被解決之前,很難進入語言治療的主體。況且,處理行為問題是治療的一部分。當孩童的行為問題影響到語言治療的進行,我們就必須削弱行為問題。

我將這些解釋給女童的媽媽聽,她還一臉蔑視,揚言要換人。但據我所知,她已經換了不下三位治療師了。再換,能換到哪裡呢?


▲管教小孩也是治療很重要的一環,行為問題會影響到語言治療的進行。(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3、缺乏同理心

筆者曾遇到家長因為排不進醫院的語言治療,因此在電話裡開罵。筆者能理解在醫院這樣的負面環境,大家的心情都不會太好。也因此,許多人急著要滿足自己的需要,例如:痊癒、舒緩、問題得到解決。可是,並不是每個症狀都像感冒一樣,遵循院方囑咐吃了藥過幾天就會好起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別在兒童發展遲緩或是中風後需要復健的病人來說,這場仗極有可能是長時間需要跟問題抗戰的。有許多家長(或家屬),可能心裡一急,忘記許多人也跟自己一樣在排隊、在等待康復,於是直接對醫療人員惡言相向。

而這些醫療人員,本身要背負被投訴的壓力,又要把每個經手的病人照料好。這樣的壓力,是醫療人員天天都要承擔的。

醫療人員是最需要同理家長與患者的不悅,但我們也常常不被同理,被應扣上「這是天職」的道德勒索。當患者與家屬失去同理心,不斷道德勒索醫療人員,結局便是--沒有一方是贏家。